缺人手 事故頻 市民失信心

今年初的《財政預算案》裏,政府豪批六百二十億元予醫院管理局,按年增幅超過一成多。當局更揚言,會為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着手準備,並預留三千億元作為醫療用途儲備。然而,在大筆又大筆的撥款過後,公立醫院問題是否真能藥到病除?只能說「成疑」。

工作繁重 公院流失率高

近日,一名兩歲半的男童被處方有助加強心跳的藥物,事後發現劑量超出正常的五倍,是一宗很明顯的醫療事故。令人震驚的是,曾有護士多次向涉事的兩名醫生確認劑量,但卻未能阻止悲劇的發生。究竟是人為的疏忽,還是工作流程的失衡,則有待相關委員會進行調查。

事實上,公立醫院事故屢見不鮮,市民是看在心裏,但當事故接二連三出現時,而制度又未能有效抑制,將長遠打擊市民對醫護行業專業性的信心。公立醫院的癥結在於人手不足,而人手不足在於流失率偏高。在剛過去的年度,更有超過百分之五的醫生離職。無他,公營服務辛苦兼不吸引,大量的醫護人員被私營市場高薪挖角,以致公立醫院的人手變得緊張,進一步惡化離職的情況,無間斷的循環因而出現。

數月前,行政長官曾用「精英心態」一詞,批評本港部分法律界人士,指摘其不理實際情況。在此重申,筆者很諒解及支持公立醫院內,一眾醫護人員的辛勞工作,但我們也不能否認社會上是有一種聲音,對公營醫療排長龍和服務質素頗有微言。

政府政策 業界存有顧忌

記得兩年前,醫委會改革草案被某些人拉到最後,待到新一屆政府上場才得以通過。不少病人組織對此記憶猶新,讓人有「醫醫相衞」之感。至於當中延長有限度註冊期,鼓勵合資格海外醫生來港工作,有人更是搬出種種否決的理由。事實上,醫護人員整天都在面對「人手荒」的壓力,而政府搬出措施嘗試紓緩,為何業界總是有心無意地對其加以反對?

無疑,香港的醫護人員是可敬的,尤其在各大疫情中讓香港安然度過。只是近年業界當中某些意見,讓整個行業對政府政策產生顧忌,因而使其容易走在市民的對立面上。在市民心目中,醫護人員的地位是崇高的,但持續人手不足又事故頻生,畢竟市民也是看在心裏,希望業界正視。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