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山上:有聚有散 知所進退

政治是眾人之事,任何人想避都未必避得過,而市民要投身政治狂熱的浪潮,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不過,就算有關浪潮一發不可收拾,最終結果都是「有聚有散」,即聚之時就是同路人爭先恐後加入,散之時就是「鳥獸散」,眾人一下子消失得無影無蹤。

政治浪潮有聚有散的最新例子,就是違法佔中四周年紀念集會一如「後佔中」活動,市民的政治無力感持續,大會號稱有三千人參加,警方數字則是最高峰只有四百三十人,無論外界相信哪一個數字,抑或是把兩個數字加起來再除以二,結果都是一樣,就是佔中四周年集會參與人數有限。

佔中這個圖騰的號召力一去不返,除了參與人數是指標,有甚麼知名參與者亦是一個風向儀,今年「佔中三子」陳健民、戴耀廷及朱耀明,後兩者沒有現身;至於被指提早點燃並啟動佔中藥引的「雙學三子」,最終亦「唔齊人」。

據稱,戴耀廷選擇在此段時間在外國「指指點點」,沒有坐鎮香港度過佔中四周年。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最早提出佔中理念的戴耀廷,近年捲入的風波爭議,包括被指支持港獨,以及大放厥詞鼓吹推動港獨公投等,似乎把爭取真普選的初衷放在較後位置。

誠然,一項政治運動的生命,關鍵是有沒有可持續性以及清晰的行動目標,回想佔中發生至今,政制發展了無寸進,重啟政改不在現屆政府的議事日程,繼續把所有解決不到的深層次矛盾歸咎於政治制度,結果只會是對牛彈琴,看不到有任何積極的意義。再進一步說,九名佔中搞手包括佔中三子,涉及的佔中案件將於十一月正式開審,佔中的來龍去脈或鮮為人知的內幕,將有機會公諸於世,究竟抗爭者是要走前人的舊路,還是知所進退,一步一腳印爭取政改「袋住先」,一切全在年輕人的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