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天下:覓地建屋又係靠吹

土地大辯論已在眾聲喧嘩中結束,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向特首遞交初步觀察,列出「較多人認同」的五個供應選項,即棕地發展、私人新界農地儲備、私人遊樂場契約用地作其他用途、維港以外填海、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這其中仍多爭拗,像討論粉嶺高球場用地,黃遠輝指意見兩極化,但有團體就話:「問題係大部分都支持發展高球場,點會叫兩極化呢?」又如報告建議政府制訂一套公私合營農地機制,亦漠視民意,因為民意支持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而非公私合營。

本地房屋短缺,劏房持續增加,公屋輪候時間愈來愈長,不少基層等逾七年都上唔到樓,政府卻一味「大辯論」,譬如東大嶼倡填海造島可住一百一十萬人,之不過大規模填海激辯多時卻難有共識。有團體估計,東大嶼都會需要興建四條過海行車隧道以及三條跨海鐵路,合共七大基建才能配合發展及滿足人口需求,連同填海所需的逾千億元開支,基本成本估算已高達四千六百多億元。難怪有人質疑:大興土木營造的泡沫浮華過後,換來的到底是城市競爭力的提升,抑或只是一大堆低效能的大白象工程?

東大嶼填海造島大家吹吹水無妨,然而填海不能如上帝說有光就有光,要通過不斷諮詢、環評等步驟,即使通過重重關卡,起碼亦要十年,以香港目前大型基建無不延誤、甩漏的情況看,東大嶼填海造島,老朽並不樂觀,它恍如遙不可及的海市蜃樓。

老朽認為利用私人新界農地儲備較可取,立法會的文件曾指出,新界約有九百多公頃「鄉村式發展」用地仍未經批租或撥用政府土地。亦有研究稱,新界可考慮開發的土地合共約有一萬公頃,即一百平方公里,政府若能好好規劃、整合,最能解土地短缺的燃眉之急,可惜政府好吹而不務實,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