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繪本教子女表達學解難

帶小孩外出,豈料在大街上哭哭鬧鬧,家長難免感尷尬又狼狽。保良局臨床心理學家吳世豪提醒家長,動輒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奶嘴」只能收一時之效,至於教導子女如何平復、控制情緒則要按部就班。關鍵先找出鬧情緒的根源,並應選擇安靜的空間,耐心與子女一同探討解難方法,宜增加發問,忌指示多多。

活躍好動是小孩天性,保良局服務經理(註冊社工)張以茵建議,家長待子女情緒穩定,可嘗試用繪本故事吸引討論,從中總會意外地了解到子女的內心世界。

電子奶嘴治哭鬧 無正視問題

情緒、性格有先天遺傳,要學懂控制情緒,取決於後天家長培訓。吳世豪表示,介入子女情緒應從小做起,例如在零至兩歲學前階段的小孩理解能力不太強時,可靠玩具或有接觸性的物件,促進互動;當四至五歲時,小孩掌握到不同人物和環境,可增加發問,例如多問子女對事情的看法、觀察別人感受,認知人人都有情緒轉變。

不少家長見子女發脾氣,即時使用電子產品分散注意力,吳世豪強調,動輒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奶嘴」只收一時之效,長期用這種「急救」方法有機會讓子女錯誤理解為發脾氣就有平板電腦玩,或有平板電腦就等於要停止哭訴,是不完整、也沒有正視子女真實感受的介入方法。

勿集中學習生字 應啟發討論

要介入情緒,傳統以來的圖書都用得着。吳世豪指,圖書與短片最大分別是較易控制節奏,並由家長自主控制緊湊的情節,當留意到子女對某段情節較有興趣時,可藉機發問,了解其感受。張以茵分享,家長使用繪本圖書與子女溝通,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甚至子女在書中看到熟悉的事物會自然表達情緒。因此,閱讀繪本時勿過於集中要求子女學習生字,宜多從日常生活討論,甚至探討各種解難方法,家長揀選繪本時也要留意內容,例如有家長反映,曾有繪本內容提到故事中的父母鼓勵子女不擇手段地在比賽爭勝,這類繪本則不宜選用。

六歲前是兒童成長的重要階段,保良局社會服務部幼兒服務的專業團隊一連四個星期六,在「開學良伴」專題中拆解孩童較常遇到的困難,助家長及早察覺,尋求專業協助,孩子可愉快度過校園生活。家長可致電保良局寶鄉兒童發展中心2769 0208查詢。

保良局社會服務部幼兒服務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