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束手無策 登革熱恐成風土病

截至本月六日為止,本港今年共錄得二十九宗本地感染個案。當中較多患者居住在黃大仙或長洲,而獅子山公園更成為其中一個登革熱的感染源頭,政府亦因而關閉獅子山公園一個月進行滅蚊工作。這次登革熱傳播尤其嚴重,反映出與政府各部門防範措施不足,補救工作效率低有關。

食署把關揸流攤 延誤防範

食環署為主要控蚊的政府部門,每年會向區議會匯報滅蚊計劃,但這些計劃就像例行公事,每年計劃都大同小異,沒有長遠滅蚊策略。食環署亦會每月在網上公布白紋伊蚊誘蚊產卵器指數,但這些指數公布卻十分滯後,例如今年五月份蚊患開始嚴重,但食環署卻要到六月二十六日才整理及公布五月份的指數,足足差距一個月,每月如是,食環署這樣「揸流攤」的把關工作,自然未能及時防範蚊患,通知各政府部門或屋苑等進行滅蚊,自然令滅蚊工作延誤,成效就會大打折扣。

衞生防護中心及食環署在登革熱爆發後,始醒覺在區內加強滅蚊,然而補救工作十分「離地」,例如竹園邨及翠竹花園是重災區,衞生防護中心雖辦講座諮詢及驗血服務,但卻安排在乘車才能到達的黃大仙社區中心。其實只要「貼地」與屋苑法團溝通聯絡,我相信可直接到達患者集中居住的屋苑進行講座諮詢及驗血,可見政府部門「是是但但」,但求交差,這些敷衍處事方式自然未能做好滅蚊工作。

黃大仙區內有較多康文署設施,包括獅子山公園、摩士公園等,有定期的滅蚊工作安排,而食環署則負責街道等地方清潔及滅蚊,然而大眾可能想不到天橋、隧道、馬路、學校、山邊小路等,原來分屬不同政府部門負責管理,故此黃大仙區議會於八月二十四日就登革熱召開的特別會議,有多達十五個政府部門出席匯報滅蚊工作,而討論會議過程中,我們發現各部門各自為政,例如一條天橋及周邊的滅蚊工作會涉及幾個政府部門,但政府部門各自掃「門前雪」,完全沒有溝通協調,更枉論滅蚊成效。

食環署現時多以噴灑滅蚊劑滅蚊,可是登革熱高峰期亦是雨季期,噴灑滅蚊劑後遇雨水沖淡失效,加上參考網上外國有些研究顯示,蚊子的抗藥性增強,令滅蚊劑成效逐年下降,然而食環署等部門卻一直未有研究其他方法滅蚊。舉例新加坡在二○一三至二○一五年間爆發登革熱,二○一六年有寨卡疫情,當地立即全國進行大規模滅蚊,並點出一萬五千個蚊患孳生點。新加坡政府一六年更決定引入「太監蚊」,才令新加坡在一七年的登革熱數字有所下降,我們都擔心登革熱會在香港「落地生根」成為香港的風土病,而黃大仙區有較多公共屋邨,房屋署亦同意因應蚊患嚴重,加撥資源訂購滅蚊機及滅蚊燈「自保」。黃大仙區議會亦剛剛通過撥款近三十萬向區內學校及居民派發一萬五千支蚊怕水「自救」,但似乎特區政府仍未「醒覺」,研究長遠滅蚊策略。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