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二十一年,政府管治無能,社會亂象叢生,港人叫苦連天,本報特別設立「香港沉淪」評論版,一方面揭示亂象根源,同時讓社會各界表達心聲,其中香港基建項目超支及延誤如「雙生兒」,近年已成為新常態,部分「大白象」或面子工程,更是浪費納稅人公帑,外界盼望政府多管齊下,加強對基建工程的監督工作,以免基建超支延誤亂象周而復始發生。
由英治時代到主權移交二十一年,大家總會在新聞聽到一個又一個基建在立法會爭取撥款,而由西九龍到土瓜灣,到處也是沙塵滾滾,無論高鐵及沙中線,工程已進行多年,超支延期再超支,香港有沒有辦法走出這「基建泥沼」?
近年千億基建包括港珠澳大橋、高鐵、蓮塘口岸、沙中線及機場三跑等,不但所費不菲,大多數亦對環境造成破壞,特別是填海對生態的影響。可惜,部分基建屬於跨境工程,基本上是兩地政府的政治決定,香港就連諮詢也不做,便在立法會夾硬通過。經常有網民笑言,美國在地球外建一個太空站,所費的開支也不及一條高鐵,究竟為何香港的大型基建總是天價?
第一,爭取立法會撥款時低估造價,先上「賊船」,然後不斷追加撥款。因為工程已開展,「洗濕咗個頭」,只可以在叫停工程或繼續填氹兩者擇其一,在建制派主導立法會之下,議會成為提款機不斷為超支埋單。
第二,近年多個基建工程同時進行,出現搶工人、搶機械的情況,使各項開支及工資不斷上升。若政府能將各大型工程分開時間進行,必定能節省部分公帑。
第三,相信是工程監督不力,沙中線的豆腐渣工程已顯示港鐵監管承辦商不力,不但於工程質素未能把關,連各方面的工程開支亦未能做到在預算內完成。
大家對政府及港鐵的大型基建管理,在超支、延誤及造假的情況下已失去信心,或許是時候思考,香港對於進行大型基建的態度是否要停一停,諗一諗。大型基建佔去香港每年政府總開支的四分之一,環顧世界屬偏高水平,與其投資在石頭,不如將更多資源放在醫療、教育及退休保障之上,既然愈來愈多年輕人成為地盤及工程工人,為何不借勢減少大型工程的開支?
香港人已受夠各式各樣的大白象,但政府仍想繼續推展填海及東大嶼都會。在近來的土地大辯論,在十八個土地選項目中,林鄭已打了開口牌希望填海。可是,由於填海須要在外地購買海沙或製造機沙,實在所費巨大。至於東大嶼都會,其實是一個達千公頃的巨型填海計劃,於交椅洲水域填海,並須以三條鐵路及三條行車隧道連接。有專家估算造價,填海加上交通基建,耗費將達五千億,這將是一個超級大白象,港人千萬不要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