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貿戰加壓 華應變不足

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其中深層的意義,代表美國選民對政治現狀的不耐煩,而中國因素更是重中之重。中國便宜的生產成本吸納美國製造業者在華投資,再將產品回銷美國,而美國能銷往中國的產品卻相對較少,形成貿易逆差。美國的失業勞工、產品賣不出去的農民,就是特朗普主力支持者,他們期待「改變現狀」,這場中美貿易戰可能促成中國另一次大的改變。

四十年前改革開放,給了中國「摸着石頭過河」發展經濟的機會,成就了中國經濟模式成功的基底。這次中美貿易戰前後,面對美國的步步進逼,筆者認為中國方面反應相對保守,中國並非沒有察覺改變信號,已作出了一定的改變,例如提升工資、環保意識抬頭等。但所作的改變仍不夠。

中興事件告誡華公司應誠信守法

例如美國封殺中興通訊事件,事緣中興去年與美國商務部達成和解協議前後,原承諾懲處多名涉違反出口禁令的員工,但被揭未作懲處,被美方認為中興作出虛假陳述及違反和解協議,一度遭全面封殺,最後中興繳交十四億美元罰款及保證金,承諾改組董事會,封殺才獲解除。事件正好告誡各大中國公司,誠信與守法是現代商業行為的根本,隨着科技進步,法律所能容忍的灰色地帶愈來愈少了。

另外,深圳佳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人近日組建工會,工人因不滿資方無理解僱工人,組建工會並上街維權,遭當局打壓,造成廿多人被捕。事件凸顯了「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的指導已到使用期限,分配與公平性的問題將會加深維穩的難度,這兩宗事件都說明中國公司需要改變。

近來,中國不論是「一帶一路」等經濟擴張,或是在南海、台海大張旗鼓,現在看來更像是中國對發展的焦慮。上一代中國領導人用改革開放讓中國站起來,而這一代的中國面對的是,如何用國際社會能接受的方式成為大國。

筆者絕不樂見中美之間有任何經濟上的衝突,台灣對中美貿易連結相當深,任何衝突都可能造成傷害,但若改變現狀,則不失為一個機會,包括產業轉型讓製造業回流、尋找新的市場與商機,都是為台灣未來的經濟尋找新的機會。

中國是東亞最重要的經濟體之一,鄧小平改革開放四十年後,中國已今非昔比,應有足夠能量面對現狀的改變,上世代的中國領導人勇於改變,現在世界期待一個帶着中國走向現代、開放、自由的改革開放2.0。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