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開打,在明年經濟成長率下滑的情況下,筆者認為,長期來看對中國不是很有利。美國中期選舉將近,總統特朗普為兌現競選承諾,發動這場貿易戰,民望獲得提升;而美國的鷹派經濟專家認為,中國的經濟崛起後,當局設立「2025中國製造」這個目標,已經威脅到美國某些核心利益,故希望在中國未真正竄起前,把它壓下來,不樂意見到中國的迅速崛起。
從大的經濟框架來看,中國曾想循序漸進與歐洲擴大經濟合作,但卻被拒絕。反觀美國與歐洲的利益綁在一起,在歷史背景與文化背景接近的情況下,他們合作成功的機率比較高。
經濟學家克魯曼在一九九五年即預測到經濟體發展到最後會形成三個結盟體,當一個經濟體拉攏另一個經濟體時,剩下的一個就會被壓抑。現在以美國為主導的北美經濟體跟歐盟結合,對東亞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體施壓,因而形成了目前的經濟態勢。
根據聯合國貿易資料庫,比較前年與去年,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還在擴大,從前年的三千六百五十九億美元(約二萬八千五百四十億港元)增加到去年的三千九百六十二億美元(約三萬零九百億港元)。因為雙方的逆差太大,讓特朗普有發動貿易戰的空間,今年上半年美方的逆差少了,更是讓美國鷹派感到很得意。
但是從中國的資料來看,中國在前年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只有二千五百零六億美元(約一萬九千五百四十六億港元)。兩邊計算的認知差距非常大,這是因為國際記帳方式不同的結果,因為出口國是使用離岸價格,進口國是使用起岸的價格,這兩個數據的差異包括了運輸過程中轉運、保險、運費、關稅等費用。
從未來經濟情勢來看,筆者認為中國要增加對智慧財產權保障,才能追趕上歐美國家。在這場貿易爭端上,雙方要各退一步,中國經濟體需要壯大到讓人覺得是可以平等競爭,某一些交易的習慣必須慢慢調整,法規上要增加對外國投資者的保障,讓外國投資者有信心,這樣中國才能夠成為真正的經濟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