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先鋒:塑造環保

以環保融入建築,大多數人只會聯想到於屋苑增加綠色面積,或使用更多可再生能源,但眼前這座小型建築物,不但以回收塑膠製造,更以自身的存在提醒市民,每日究竟棄置了多少可回收塑膠。有建築師眼見港人甚少將環保付諸行動,促使他發揮專長,設計出這座充滿機關的小型建築物,希望將理念化成實物,鼓勵參觀者反思日常行為。

「明明大家都識得講環保,知道係乜嘢,但出奇地只有少數人會有所行動。」從英國回流的建築師Matthew Hung,見盡港人如何口講重視環保,卻甚少願意回收廢物或源頭減廢,這種落差促使他思考如何才會讓市民有所行動。他認為,首要任務是要讓大眾知道環保問題與自身有多大關連,因此決定製作一個裝置,把市民棄置的塑膠「可視化」。

塑膠垃圾建小屋 耗三個月

眼前逾三米高的「小屋」,正是他與推廣塑膠升級再造的本土團體「膠Up」合力「炮製」而成。製作單位首先以木搭建出主結構,再從一眾民間環保組織,收集逾八十公斤塑膠垃圾,然後將塑膠打碎並重新熱塑,製成逾四百塊塑膠「瓦片」,再逐一鋪上主結構。整個裝置的藍圖用上一年時間構思,並花約三個月建造,幸計劃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才得以減省成本。

冀市民反思問題 改變習慣

裝置的「屋頂」有七個可活動天窗,每扇窗均連接一個回收袋,七個袋分別代表市面上七種可回收塑膠,當市民把相關塑膠放滿回收袋,袋子的重量便會把連接的天窗關上,宣告其回收任務完成,裝置現正於理工大學校園內展出。Matthew更希望,能將構思套用於城市之中,以街道作為單位,哪一幢大廈棄置最多可回收塑膠,便把裝置放在該大廈外,讓大廈居民反思棄置情況。

本港一直以來都有不同形式的活動宣傳環保,惟市民的環保意識似乎難以再進一步,被問及會否擔心市民參觀後,生活習慣依然不變?Matthew坦言理解,但他認為如果甚麼都不做,問題只會一直被隱藏,因此堅持以自己的專長,為社會「多做一點事」,「即使大眾選擇對環保問題視而不見,但我都係想提供一個機會,畀市民思考呢個問題。」

圖:關萬亨

文:劉燁霆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