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愉過後,憂患隨來!世界盃即將曲終人散,球迷未來一星期可能患上比賽抑鬱症,若有所失,只是俄羅斯人更可憐,未來9個月都會鬱鬱不樂,憂慮社會出現大批「節慶兒童」(deti festivalya)!
「節慶兒童」一詞由來已久,在蘇俄時期已經出現,而且還有另外一個同義詞──「奧運兒童」(Children of the Olympics)。上述兩個詞彙面世之前,當時的蘇聯「血統純正」,因為史太林嚴禁國民與外國人通婚,違者坐監。
直到這位獨裁者去世,限制開始放寬,尤其是1957年的世界青年學生節、六十年代大量非洲、拉丁美洲、東亞學生前赴蘇聯留學,以至1980年莫斯科舉辦奧運會之後,不少俄國女性為外國來客誕下「節慶兒童」、「奧運兒童」,部分更成了單親媽媽,令社會側目。
如今的所謂「節慶兒童」是指世盃期間,一些俄國女性與外國球迷一夕偷歡誕下的混血孩子,自然還有一批單親媽媽,引發的社會問題。事實上,隨着上世紀九十年代蘇聯解體之後,俄國國勢疲弱,北約東擴形成的包圍,重燃「北極熊」的民族情緒,特別是2014年與烏克蘭翻臉吞併克里米亞,進一步推高民眾的盲目愛國激情,社會對有色混血兒童(brownskinned babies)的歧視有增無減,而且用詞比過去更尖酸刻薄。甚至身為俄羅斯國家杜馬議員、婦女、兒童及家庭委員會主席的Tamara Pletnyova,就曾於決賽周前放話,警告俄羅斯女性切勿與外國人發生關係,免留「後患」。
俗語說一個願打,一個願捱,議員一番帶種族歧視的言論,根本不可能阻止成年人之間的交往,不管中間是情之所至,又或者存在金錢交易。國際足協一直希望藉世界盃宣揚反種族歧視,俄羅斯作為東道主,「節慶兒童」憂慮情緒卻抬頭,似乎在無聲無息中給了FIFA一巴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