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中南海為何突然重視年輕幹部?

七一建黨日前後,中央突然高調要求加強培養選拔年輕幹部,其頻密程度,是自十八大以來的首次。六月二十九日,政治局審議通過《關於適應新時代要求大力發現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幹部的意見》。七月二日,最高領導人在同共青團中央新一屆領導班子談話時要求,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三日,領導人在出席全國組織工作會議時指出,各地區各部門要着眼近期需求和長遠戰略需要,培養選拔一定數量規模的優秀年輕幹部,對有培養前途的,要不拘一格大膽使用。

提拔放緩 年齡偏大

自文革之後、改革開放初期,由於幹部隊伍青黃不接,培養選拔年輕幹部就成為一項重要工作,後來也一直得以延續。各省市、部委領導普遍形成了「四五六」梯次,即五十多歲佔主體,六十歲少數,加上一定數量四十幾歲的年輕幹部作為後備,而具有年齡優勢的共青團幹部格外受到青睞,成為年輕幹部群體中的主力軍。

十八大之後,這一局面發生重大改變,摒棄「唯年齡取人」,對幹部選拔不再按年齡劃線,也不再硬性配備年輕幹部。這隨之帶來了三方面影響。第一,過往早早上位的年輕幹部,失去了按照資歷排名加官晉爵的路徑,不少副部級十幾年的高官被貶謫調整至邊緣崗位,尤其以團派幹部為主,如現任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趙勇、江蘇省委常委楊岳等。

第二,許多原來已年齡偏大、超過任用年限、達到提職「天花板」的老幹部,迎來第二春,彎道超車,連續得到超常重用,幾年之內不次升遷,由副部升正部,甚至直升國家領導人。

第三,年輕幹部提拔放緩,幹部整體年齡結構大幅升高。對比來看,早在二○○二年前後,當時「六○後」幹部即四十歲左右、甚至不滿四十歲的副部級幹部已達百人,至十年前的○八年,已經有多位「六○後」躋身正部級,擔任了省委書記、部長、省長要職。而如今,全國的「七○後」副部級幹部僅有七人,正部級尚無一人。甚至在市一級,「七○後」市委書記、市長仍是少數,依然是「六○後」唱主角。而「七○後」也即將到知天命之年,可謂年輕幹部不再年輕。新當選的團中央第一書記賀軍科現年四十九歲,是全國範圍內最年輕的正部級幹部,但已經成為共青團歷史上任職時年齡最大的一位掌門人。

清理整頓 補充新人

除了賀軍科打破了陸昊保持了十年的最年輕正部級幹部紀錄之外,上月底舉行的共青團代表大會還刷新了最年輕部級女幹部的紀錄。

新當選的共青團常務書記(副部級)汪鴻雁,成為全國唯一的「七○後」女性高官,她同時也成為全國第七位「七○後」部級幹部。此前的六人包括上海市委常委兼秘書長諸葛宇傑、上海市副市長時光輝、中國銀證監會副主席周亮、銀證監會紀檢組組長李欣然、貴州省委常委兼秘書長劉捷、江蘇省副省長費高雲。不難看出,雖然此前「七○後」部級幹部只有六人,但卻高度集中,兩人來自上海黨政班子,兩位銀證監會官員則均出身中紀委機關,其政治脈絡十分清晰。

但若按此進度,再過五年,現任許多正部級幹部屆齡退休,而補充力量則相對不足,可能造成斷層。另外,有淵源的可用之人基本都已安排完畢,也需要補充新力量,故此需要提前部署,補上選拔年輕幹部這一環節。實際上,並非不需要年輕幹部,而是需要絕對效忠的年輕幹部。

故此,對受前朝提攜選拔的年輕幹部進行清理整頓之後,再放手選拔「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年輕幹部就水到渠成,這也是如今的指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