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先鋒:護洋劃區

香港三面環海,海洋資源豐富,但隨住不斷發展及全球暖化等問題,部分海洋生物或者面臨絕種危機。政府自二十二年前開始設立海洋保護區,禁止非法捕魚,只局部開放作康樂及教育用途,以保育稀有海洋物種及有價值海岸。有環保團體倡議擴大香港海洋保護區範圍,由現時香港水域總面積百分之二增至三成,又舉辦海洋保育展覽,推廣保護海洋生態訊息。

面對非法捕魚活動、頻繁的海上交通和海洋垃圾等問題,本港珍貴海洋動物的棲息地備受威脅。本港六個現存的海岸公園加上三個擬議中的海岸公園,總計亦只有少於百分之五的水域會於二○二三年前擬定為海岸保護區,遠低於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建議。

舉辦工作坊 倡保護區重要性

有見及此,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香港分會與本地學者合作,經過兩年的考察和研究,額外挑選出七個生態最敏感的水域,包括西大嶼山、水口、白泥、南丫島南、果洲群島、內牛尾海和赤門海峽,作為優先保育選址,同時建議政府設立禁捕區,以恢復漁業資源。

為推廣相關理念,WWF先後於港島兩個商場舉辦「惜海洋 續未來」展覽,透過工作坊、互動裝置等,讓公眾了解成立海洋保護區重要性,並鼓勵市民聯署,共同促請政府在二○三○年前,劃分最少三成水域為海洋保護區,為保護海洋生態出一分力。

展覽吸引不少家長帶同小朋友參與,當中以擴增實境(AR)小動畫最受歡迎,小朋友又可戴上虛擬實境(VR)眼鏡,觀看本港多姿多采的海底世界,了解海洋生物面對的不同威脅。其中,有小朋友在工作坊後大呼:「我以後唔會亂拋垃圾,要做保護海洋小戰士!」有家長稱在日常生活中會向小朋友灌輸海洋保育知識,如拒絕進食魚翅等。

猖獗非法捕撈 干擾海豚棲息

WWF香港分會高級環境保護主任(海洋)林言霞表示,擴大海洋保護區面積能助保護重要及脆弱的棲息地,長遠保障海洋生物的健康。她舉例指,西大嶼山頻繁的觀豚活動和猖獗的非法捕撈活動,嚴重干擾了中華白海豚的棲息。此外,生長緩慢的石珊瑚、俗稱「鱟」的馬蹄蟹和可製成花膠的黃唇魚都需保護。

很多人以為成立海洋保護區等於「遊人止步」,甚至影響漁民生計,但據漁護署指引,只有少數水域是完全禁止進入,其他仍然容許合資格漁民進行有限度捕魚及作康樂用途。林又指,海洋保護區有助恢復生物多樣性,禁捕區內的漁業資源上升會帶動外圍的魚獲逐漸增加,對本地漁業有振興作用。

圖:甘偉倫

文:李紫瑩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