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山上:誰還會問責?

沙中線災難無法止血,政府高官與港鐵高層近日相繼被追問會否問責下台,政府雖然成立了專責委員會調查紅磡站事件,擋下一波輿論壓力,但市民對鐵路安全的疑慮卻未消,問責制的鍘刀會否被激活,成了事件的焦點。

港鐵董事局日前舉行特別會議,坊間一度揣測是否有港鐵高層要孭鑊問責,結果是不!會後僅宣布了補救方案,主要內容是由港鐵常設的工程委員會檢視沙中線全部工程的管理程序,同時聘請顧問協助,望在三個月內完成檢視工作。

結果港鐵剛宣布了措施,即引來一浪高於一浪的指摘,立法會追究港鐵監督失責的聲勢更猛。今次災難到底會多大,對問責要求的掩體有多強,已成港鐵事件的新焦點。

說到問責制,香港原來不經不覺引入制度十六年,但除了早年有官員及公職高層問責下台外,近年只見政治委任制度不斷擴充,繁衍出副局政助等問責新階梯,官員問責卻極少見,問責下台更成了一句虛話。

以上屆政府至本屆政府為例,近六年沒有一名官員為了政策失誤及承擔政治責任下台!上屆政府雖然更換了兩名局長,即當時掌管民政事務局的曾德成及公務員事務局的鄧國威,但對外公布的理由一句不提政策失誤或問責之類。

今屆更好笑,律政司司長由原本的袁國強換人為鄭若驊,原因同樣與對政策問責無關。兩次事件,官場似乎把執位常規化了,運作中卻不涉任何問責行動,像鄭若驊上任之後,被揭出的僭建甚至利益問題,官場卻以當事人死撐、上司盲目庇護來應對。

官場有人走茶涼、事過境遷之說,或者政府高層十多年前推行高官問責制時,推銷此制度可以加強官員問責、提升管治效力、甚至迅速回應民意民情等的話,今天已成了口號,也成了官場要金不要責的最大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