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肚瀉可致炎症性腸病

持續腹痛肚瀉不治理,嚴重可惡化致腸道「穿窿」?所指的並非一般腸胃病,而是成因不明的炎症性腸病,部分病人又會併發克隆氏症,當中四分之一病人腸壁會變薄形成「瘺管」,造成肛門漏尿、陰道排糞,糞水甚至從皮膚滲出。香港炎症性腸病學會會長、腸胃肝臟科醫生許懿德指出,此症主攻廿歲至四十歲壯年人。本港過去廿年患者上升七倍,兒科個案亦有上升趨勢。

炎症性腸病屬非傳染慢性病,由免疫系統發出錯誤訊息引起,攻擊腸道引起炎症。患者腹痛肚瀉持續多個月不止,初期易與腸胃炎混淆,需經內窺鏡、抽血、X光造影等多重檢查確診。部分病人會在大腸併發潰瘍性結腸炎,令大便帶血、食欲不振、排便量小、如廁後仍有便意。較嚴重者更會併發克隆氏症,由食道、胃部、大腸、小腸至整個消化道都發炎潰瘍,引起發燒、貧血、腸道纖維化和閉塞,不能排便。

如廁頻繁 影響生活

許稱,最令病友困擾是「瘺管」,腸道會破裂形成「不正常管道」連接其他器官,肛門周邊、膀肛、直腸、陰道、腹部右下方皮膚等,令糞水滲出,「一日去多次廁所,換紗布都換晒啲時間。有病人寧願數月不出家門,甚至辭職不返工。」英國有組織能做到體諒病人需要,特設「打尖卡」讓他們優先用廁所。

本港有三千名炎症性腸病病人,新增個案在過去廿年上升七倍,兒童個案佔一百宗。此症常見於壯年人,但據許懿德臨床所見,兒科個案亦有增加。他遇過最年輕是十三歲男童,每日肚瀉不下四、五次,三個月體重減十多磅,大便帶血,需經常休學。男童先後使用傳統抗炎藥物和生物製劑,幸病情受控制,現時已升讀大學。

及早治療 控制病情

許指出,炎症性腸病徵狀和成因複雜,「唔係咁易搞得點」,有四成潰瘍性結腸炎病人和七成克隆氏症病人,終需切除腸臟或接受其他手術。病人及早治理,則可透過抗炎藥物或生物製劑控制病情,用藥數星期起可見改善,正常過生活。為鼓勵病人積極治療,加強日常護理技巧,香港炎症性腸病學會聯同病友、專科醫生、中醫、營養師等界別合作出版病友手冊,病友可透過所屬醫院免費索取。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