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婦又逢無米炊 公屋輪候無了期

上樓之難,難於上青天。房委會昨日公布最新的公屋平均輪候時間,結果令人大吃一驚,不僅突破五年大關,更創下十八年來新高。事實擺在眼前,在土地供應無法增加的情況下,房屋死結無法可解,上樓遙遙無期,最怕高處未算高,「破六」指日可待。

截至今年三月底,公屋輪候冊有廿七萬二千三百宗申請,比去年底的廿八萬多宗減少約一萬宗,然而平均輪候時間不減反增,驚見「破五」,由去年底的四點七年飆升至五點一年,當中長者一人申請更由平均輪候二點六年延至二點八年。必須指出,輪候公屋宗數之所以減少,並非申請者獲得配置,而是房署進行中段覆核時將一批超出入息限制的單身人士申請剔除,港府所謂的「三年上樓」承諾,早已淪為空談。

房屋問題愈演愈烈,無殼蝸牛生活愈來愈苦,孰令致之?每說起這個問題,港府高官總是歸咎於地從何來,但正如本報多次指出,這只是偽命題。眾所周知,香港已發展土地僅及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哪怕只是增加土地開發一至兩個百分點,已足以「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問題顯然不是無地可用,而是港府無法擺平阻力,填海固然備受掣肘,打郊野公園主意也是罪大惡極,開罪發展商更是萬萬不敢,但這不能怪別人,只能怪港府自作孽,授人以柄。可以看到,本港閒置土地多達四千公頃,當中不乏長期丟空的政府宿舍和校舍,只要稍加平整,已可成為過渡性住房甚至用來興建公屋,更不用說專供少數權貴享用的遊樂場用地,單是粉嶺高球場已可容納數十萬人口。港府有地不用,足見房屋問題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屋漏偏逢連夜雨,公營房屋單位未來五年的落成量只有七萬三千多個,僅及長遠房策訂下每年二萬個的七成半,意味公屋輪候時間沒有最長,只有更長。事實上,香港到二○三○年的房屋需求高達一百萬個,但港府中長期只能提供六十萬個單位,洪水橋及古洞北發展又因為遭遇司法覆核,最快也要十年後才有樓落成,未來缺地料達一千二百公頃。此情此景下,不僅公屋供不應求進一步加劇,私樓樓價亦必不斷破頂,有立法會議員建議港府將公私營房屋比例由六四比調至七三比,並向輪候公屋人士發放租金津貼,這些都不失為權宜之計,問題是港府嫌貧愛富,恐怕又是對牛彈琴。

最不堪的是,特首林鄭月娥拓土無計,惟有巧立名目推出不同置業階梯,甚至將公屋數量封頂,將新公屋一刀切轉為「綠置居」發售,拆東牆補西牆,結果自然是一事無成。另一方面,港府為了掩飾拓土無能的尷尬,不惜重彈「諮詢復諮詢」的舊調,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展開為期五個月的「大辯論」,無非將責任推卸給公眾,待社會取得共識,本屆政府任期已經完結,房屋問題這個燙手山芋也就名正言順推給下屆。

曾有人將林鄭比為「女媧補天」,對她寄予厚望,但種種事實證明,林鄭只是平平無奇的拙婦,所謂「好打得」,明顯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