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關節須等九年 醫管局草菅人命

港府施政效率低下,事事蹉跎歲月,大型基建拖拉成風,公屋上樓一等再等,醫院看診更是大排長龍,平常看一個「急診」沒有數小時等候都不可能見到醫生,睇專科門診更是難於上青天,既然樣樣都要「鬥命長」,可見香港人長壽未必是福氣,而往往是無奈。

「看病難」早已是老生常談,但沒有最難,只有更難。以公院更換關節手術為例,由於人口老化加劇,患者多而醫生少,輪候時間愈拖愈長。而在「輪候之最」的新界西聯網,目前只有屯門醫院及博愛醫院可做有關手術,平均每名患者需等候九年時間,加上要看骨科專科,前後共要等逾十一年,請問人生有幾個十一年呢?更何況,關節磨損或病變問題多見於長者,要他們一等再等,何止是折磨,何止是殘忍,其實同叫他們等死沒有甚麼區別。

本報報道的一宗個案,病人右髖關節缺血性壞死,私家醫生轉介至公院骨科門診評估更換髖關節,但也要忍住劇痛八個月才首次見到醫生,驚聞最少也要再等十四個月始能做手術,期間其股骨已侵蝕剩一半,患腳更短了一寸,最終不得不光顧私家醫院。

更換關節手術如此之難,說到底還是醫生人手不足。公立醫院每年消化不足四千名相關病人,但每年新症則有五千至六千個,年年積累,尾大不掉,如今累積個案已達一萬六千多人,輪候時間只會愈來愈惡化,結果錯失最佳治療時間,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絕症。病人組織直斥輪候時間之長不可接受,港府對醫療服務缺乏長遠規劃。

其實,問題的癥結不在於醫療服務缺乏長遠規劃,而在於港府有意推卸責任。醫生人手荒少說也講了十多年,問題非但沒有解決,反而不斷惡化,就是港府千方百計將病人趕向私家醫院,而驅趕的最有效手段,莫過於維持公共醫療的低效運作。從曾蔭權時代將醫療視為六大優勢產業之一,到近年不斷批准建立私家醫院,結果是私家醫院愈開愈多,對公立醫院形成虹吸效應,有經驗的人手不斷外流,不管每年有多少醫科畢業生投入人力市場,都是無濟於事。而醫界大搞閉關鎖港,拒絕引入外援,令人手荒問題雪上加霜。

最可悲的是,即使一等再等終於做手術,能否術到病除還須看運氣,事關公院醫療事故五花八門,無奇不有,早前有病人需更換左膝關節,不料院方訂錯貨,買回來的是右腿關節,當事醫生竟然將錯就錯,動手術到了左右不分的地步,還有甚麼不可思議的事不會發生呢?院方之馬虎了事,醫管局之草菅人命,由此可見一斑。

香港就是如此一個畸形的社會,一方面是庫房嚴重水浸,錢多到花不完;一方面是窮人愈來愈多,病人看診也愈來愈難。有錢有得醫,無錢唯等死,這種第三世界才會發生的事情正在香港不斷上演,這是港府的恥辱,更是港人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