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短缺、一屋難求,由豬欄、雞舍改建成的寮屋劏房亦有價有市,成為露宿以外的「最後選擇」。一項寮屋劏房住屋狀況調查發現,逾七成受訪住戶租住在二百平方呎或以下,部分人的居住面積甚至比五十平方呎的獨立囚室更細小。這些狹小的劏房租金亦談不上便宜,四成受訪者每月租金介乎約一千五百至三千五百元,約五成受訪戶每月租金超過三千五百元,昂貴租金加上惡劣的居住環境令住戶苦不堪言。
鄰舍層面社區發展聯席於去年十月至今年三月,訪問北區、大埔、元朗、屯門、荃灣、觀塘六個地區,共九十七戶居於寮屋劏房、貨櫃屋及組合屋的租戶,當中八成為寮屋劏房住戶。結果發現,寮屋社區及居住環境惡劣,五成受訪者認為環境衞生需要改善,四成指有「漏水、滲水、水浸」問題,三成一受訪者指「屋內環境及空間」需要改善;另有分別兩成七及兩成四人認為需要改善「渠道及水浸問題」及「對外交通」問題。
寮屋劏房環境惡劣,但仍有價有市。四成三受訪住戶指租金佔收入比例高逾四成,當中一成三人更指租金佔收入六成或以上。聯席認為無論是寮屋劏房、貨櫃屋及組合屋,均出現居住環境問題,成為新類型的不適切居所。不少寮屋劏房單位前身為鄉郊的豬欄、雞舍、儲物倉,由寮屋持有人自行改建並分間房間出租,有部分在農地上搭建的劏房、貨櫃、組合屋,實際為違規僭建物,但租戶迫於無奈下選擇入住,成為露宿以外的「最後選擇」。
聯席建議政府加快興建公屋,優先運用市區及新市鎮的閒置政府土地,並發展棕地及利用佔地廣闊的私人遊樂場地契約用地,發展公營房屋項目。另外亦建議逐步實施租務市場的監管措施,包括設立租金管制,為全港物業設立合理的單位面積與租金比例,限制正規房屋的私人住宅業主濫收高昂租金,保障基層市民以合理價錢租住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