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醫院聯網之間輪候時間極不平均,以伊利沙伯醫院為首的九龍中醫院聯網,輪候換關節的平均時間為三年,較新界西快逾六年。私人執業骨科專科醫生黃仕雄表示,不少關節痛病人可承擔向私家醫生求醫的門診費用,但無力支付十多萬元關節置換手術,被迫轉回公立醫院。他指不少病人不知可到醫管局網站查看各聯網的輪候時間,他會盡量把病人「分流」到輪候時間短的九龍中排隊。
部分輪候換關節的病人實需要盡快做手術,黃仕雄舉例,膝關節退化至嚴重「O形腳」,病人難伸直患腳,漸漸寸步難行,肌肉因運動量減少萎縮,即使換到膝關節,也未必能恢復肌肉力量。
至於因缺血性懷死(骨枯)需要換髖關節的病人,股骨因無血到而塌陷,如未有及時換關節,塌陷的球狀股骨會漸漸往上推,侵蝕盆骨底的髖臼,「關節爛得好犀利,愈推愈上就會開始有長短腳。」如左右腳長度相差逾五厘米,有機會拉傷髖關節神經線,換關節後,未必可修復神經線,患腳日後無力及難以移動,手術風險亦較高。
黃仕雄表示,置換關節病人主要五十五歲至八十五歲,拖延關節置換手術,有機會對關節造成不能逆轉的損害,活動能力永久受損,「有些病人五年都未必等到,骨枯和長短腳應盡快做手術,見過有病人膝蓋嚴重彎曲,腳屈到好似比薩斜塔。」
輪候換關節期間,黃仕雄說病人需減輕關節負荷以減慢惡化,包括用拐杖借力,過胖人士需減肥;病人可做下肢運動強化肌肉,加強關節承托,不過需避免不必要的樓梯和跑步,物理治療或中醫針灸。病人攜帶重物可拉車仔輔助。如疼痛難當,或需用消炎止痛貼和藥膏,或求醫注射透明質酸紓緩痛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