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古物毀於古蹟辦之手?香港除了完整保留評級的古蹟外,不少具價值歷史建築因城市發展而難逃厄運,部分建築物遺迹只能被斬件保留。然而不少古蹟被斬件後不獲重視。殖民地時代「蟠龍里」清拆後僅存石碑擱置在高等法院;百年中藥店清拆後僅餘兩條石柱「棄置」九龍公園;山頂舊總督別墅界石搬到禮賓府「守門口」。有古蹟專家批評,香港保育工作只着重建築物古蹟,當古蹟變成零碎遺迹,歷史價值便被「閹割」,埋在路邊塵封。
連接金鐘高等法院大樓及金鐘道政府合署的行人通道,有一塊「蟠龍里」石碑,見證殖民地時代英軍在域多利軍營設立的華人市集,軍營拆卸後留下碑匾被擱在一旁。早於一四年,有市民發現石碑被雜草完全「埋葬」而投訴,事件曝光後,政府才在碑前加設一塊告示牌。記者近日到場視察,發現告示牌只有手掌般大小,上面寥寥百字簡介石碑歷史,加上雜草遮蓋,途人難以注意石碑的存在。
因「殘肢化」只留下部分歷史遺迹其實為數不少。九龍公園的衞生教育展覽及資料中心對出,有兩條白色石柱,這兩條石柱是一九三一年中環中心前身余仁生中藥店的一部分,九三年中藥店拆卸時,一名路過的知名建築師不忍石柱如垃圾般被棄置,向該店請求,這兩條香港難得一見的希臘愛奧尼柱式風格的石柱才獲保留。
事後石柱一度被寄存在香港科學館內,幾經波折,才被重置曾是舊軍營的一級歷史建築的現址,但有關石柱歷史,僅以一塊小牌匾寫着「此石柱移自余仁生」介紹。記者在現場視察,要在該中心門前石級仔細搜查,才發現石牌蹤影。由於未有對其來歷、建築風格進行說明介紹,記者訪問多名路經市民,均無人得知石柱有何價值。
另外一塊在山頂舊總督別墅遺址出土、刻有「GOVERNORS RESIDENCE」字眼的百年歷史界石,亦未獲安排在原址保留,反被「踢」到禮賓府。然而被踢走後,因界石並非建築物,界石猶如維多利亞城界石一樣備受忽視。儘管禮賓府為法定古蹟,但門前的界石卻被任意放置在路邊草叢的一塊路牌前,與雜草為伴,亦無任何說明,若非刻意尋找,一般人難以發現。
石碑、石柱、界石,被「斬件」的古蹟變成無人問津的石頭,失去教育、價值承傳的意義。「呢啲反映政府一種博物館思維,覺得喺任何地方出土嘅文物都可以當古物咁放喺不同地方,忽略原本四周環境對文物嘅關連。」港大建築文物保護課程學部主任李浩然直指,如果認為傳統保留古蹟方法有限,難以詳述故事,政府應利用電子科技令文物教育更豐富,例如將古蹟資料結合手機應用程式、善用定位地圖等功能,令人更容易了解古蹟背後的歷史,將其價值拼湊還原。
古物古蹟辦事處發言人指,由於這類文物並非法定古蹟或評級歷史建築或構築物,由負責所在位置的政府部門或有關機構管理。因應有市民建議加強展示有關項目的內容,古諮會會向相關部門或機構反映。
圖:吳啟偉、關萬亨
文:尹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