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輔助實時篩出腫瘤性息肉

及早篩查及切除大腸息肉,有助減低演變成大腸癌的風險。現時醫生以內窺鏡檢查大腸有否息肉,若息肉較為扁平及體積細小,單憑肉眼有機會遺漏。中文大學研發一套人工智能(AI)輔助診斷系統,可實時從大腸鏡影像圈出息肉位置,以及分析息肉屬腫瘤還是非腫瘤性,助醫生即時判斷是否需要切除。相比現時需要抽取息肉組織作病理化驗,可節省約一至兩周時間,及減低病人「白捱一刀」的機會。

扁平類息肉 難檢測易遺漏

做大腸癌篩查,醫生可用內窺鏡檢視病人腸壁,找出息肉位置,依賴醫生的經驗及技術。帶領是次研究的中大外科學系助理教授潘頌欣表示,部分息肉種類例如「無蒂鋸齒狀息肉(SSA)」較易遺漏,「息肉較扁平,加上內窺鏡反光,可能較難看到。」約一成至一成半息肉屬SSA,可能有更多未能檢測出來。她說,當醫生見到息肉,但不確定是否腫瘤,或先抽取組織送往病理化驗,一般需一至兩周始有結果;若最終證實屬腫瘤,病人要再到醫院切除,相當不便。

研究團隊運用網上及其他途徑收集的大數據,「教導」人工智能分辨不同息肉。系統進行「深度學習」及「遷移學習」,分析每一幀大腸鏡圖像有沒有息肉,以及息肉是否屬腫瘤性。醫護人員將腸鏡接駁至電腦系統,系統可以實時框出息肉位置,及標示病理屬腫瘤性或非腫瘤性,減低遺漏的機會,以及節省送組織化驗時間。

分辨率達97% 「比醫生好眼」

團隊收集威爾斯親王醫院三百名病人資料,醫生為他們切除共三百零一顆大腸息肉。利用該套系統事後分析這批病人大腸鏡檢查的視頻,系統檢出二百九十一顆息肉,分辨率為九成七。潘頌欣解釋,雖然系統遺漏了十顆息肉,但成效「比一般醫生好眼」,系統更額外識別出數十顆疑似息肉。

另外,醫生切除的組織中,有三十二顆經化驗發現並非息肉,只是一般大腸組織;而系統測試中,成功分辨當中六至八顆並不屬息肉,毋須切除。

冀兩年後推出市場 普及技術

研究團隊已成立初創公司,計劃將新技術轉化為商業使用,期望一至兩年後正式推出市場。潘頌欣表示,安裝此系統的花費為「五位數字」,希望日後再降低成本,令技術更普及。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