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耗資逾廿五億元的沙嶺骨灰安置所及火葬場等設施工程項目獲立法會財務委員會通過後,工程正按計劃推展,料可提供約廿萬個骨灰龕位。區議會文件披露工程最新進展,擬建的骨灰安置所將分期興建,最快可於二○二四年完成。至於火葬場選址經修訂後,將移至沙嶺墳場內的山谷及採用依山而建的建築方式興建,最快可於二○二六年完成。
文件指出,擬建的骨灰安置所第一期已進入設計階段,而火葬場則進入初步概念設計階段。政府最初在二○一四年徵詢北區區議會意見時,擬建的火葬場原定坐落在沙嶺墳場內一個經平整的小山丘上,但政府為進一步減少設施對毗鄰的景觀影響及減少相關土地平整的範圍,經食物及衞生局、食環署及相關部門商討後,決定將擬建的火葬場移至沙嶺墳場內的山谷。
土木工程拓展署因應設計改動而修訂工程,包括修訂擬建連接火葬場及有關設施和文錦渡路的道路定線,取消原定擬建的高架道路,改為順山勢建造道路;縮減擬建火葬場及有關設施的土地平整範圍,以及修訂擬建的行人路、擋土牆、排水渠和水務設施等。建築署則將繼續就骨灰安置所及火葬場等設施進行設計工作,聘請顧問公司對工程進行環境影響評估,並於適當時候向北區區議會匯報。
立法會議員林卓廷曾於立法會財務委員會上表明擔心項目鄰近的交通配套未能負荷,惟文件指按土拓署顧問完成的交通影響評估,在實施特別交通及運輸措施如臨時封路後,應可應付在清明節和重陽節期間的額外交通流量及人流。而現有道路足以應付平日火葬場及有關設施運作時所帶來的人流及車流。
文件指出,在未來廿年平均每年死亡人數約為五萬九千人,平均每年火化宗數約五萬六千宗,反映市民對骨灰龕及火葬場等設施需求日益殷切,政府有必要增加各項殯葬設施,以應付未來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