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研究展覽 揭秘近鳥龍輪廓

【本報訊】恐龍的外觀一直是個未解謎團,香港大學即日起至明日(4月1日)舉行「國際廓羽盜龍類恐龍研討會」(IPDS),邀請三十位來自七個國家的古生物學家參加,匯報有關鳥類和飛行能力起源的最新研究。為配合研討會主題,港大許士芬地質博物館同時展出港大近期有關鳥類和飛行能力起源及恐龍生態系統的研究,向公衆揭秘恐龍的身體輪廓及演變過程。

復原8000萬年前戈壁沙漠場景

「國際廓羽盜龍類恐龍研討會」(IPDS)由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助理教授文嘉棋博士和著名古生物學家徐星共同籌辦,由本周四起(3月29日)至明日(4月1日)在港大舉行,三十位來自七個國家的古生物學家將一同出席分享相關的最新研究。文嘉棋認為,目前正值恐龍研究的重要時刻,研討會提供了良好契機,深入探討一些未有清晰答案的關鍵議題。

另外,去年文嘉棋和合作夥伴利用嶄新激光技術,根據化石上已保存軟組織的高清影像,首次準確重塑了近鳥龍的身體輪廓,有關研究並於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發表。為配合研討會主題,港大許士芬地質博物館亦由即日起至明日舉行展覽,展出上述研究結果,又會復原八千萬年前中國二連戈壁沙漠的生態場景,同時展出真實的化石標本,以及該生態系統最具代表性的恐龍手繪模型。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