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壹傳媒擬售《壹週刊》業務擾攘大半年終於「衰收尾」,繼本月初由非官方渠道「公布」香港《壹週刊》出完三月十五日最後一期停刊印刷版之後,昨再爆出台灣《壹週刊》四月四日推出最後一期紙本後停刊印刷版。然而,直至周四晚為止,仍未見公司就停印紙本作任何正式公告。
證券界指,無論在台灣或香港,只要《壹週刊》業務模式明顯轉變,對其公司估值以致日後如要再尋求資產出售必然有影響,直指壹傳媒作為上市公司,處理股價敏感消息混亂兼輕率,有損股東和投資者利益。
有關台灣《壹週刊》「摺書」消息先在昨日傍晚於台灣的網絡媒體上傳出,其後由台灣《壹週刊》社長邱銘輝向傳媒證實,四月四日台灣《壹週刊》推出最後一期紙本,之後轉攻網絡。邱又稱,台灣《壹週刊》紙本相關人員將會精簡。
證券界人士表示,就算台港《壹週刊》完全不營運,其品牌在會計帳目上以「商譽」(Goodwill)方式入帳,是一個有金錢價值的資產。如今停刊印刷版,即《壹週刊》業務模式出現重大轉變,對商譽價值必定有影響,可能間接影響到壹傳媒的股價。不論業務是否於本地,作為香港上市公司,壹傳媒理應停牌或發公告去交代事件,以免投資者或小股東掌握錯誤的資訊,作出了錯誤的投資決定。
宏滙資產管理董事林嘉麒稱,台灣《壹週刊》紙本停刊,短期或紓緩了「壹傳媒」的成本壓力,但壹傳媒如不能改善廣告收入低落的問題,中短期內都難扭轉經營劣勢。
事實上,壹傳媒雜誌業務近年勁蝕,嚴重拖累集團整體業績表現。據壹傳媒業績顯示,過去七年半錄得虧損的財政年度佔大多數,「累積虧蝕」達16.6億元,可謂蝕到入肉。過往一向是壹傳媒重點業務之一的雜誌業務,自2015年財政年度以來便持續錄得巨額虧損,合共虧蝕達6.8億元,可見有關業務對壹傳媒本身構成沉重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