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壹傳媒擬售《壹週刊》業務擾攘大半年「衰收尾」,日前更由非官方渠道「公布」《壹週刊》出完下一期後停刊印刷版,至昨日仍未有發出任何上市公司公告。證券界指出,《壹週刊》為壹傳媒的重大業務,其業務模式出現顯著轉變必定影響收入,直斥壹傳媒作為上市公司,處理此等股價敏感消息混亂兼輕率,有損小股東和投資者的利益。
投資者學會主席譚紹興直言,就算《壹週刊》完全不營運,在會計帳目上其品牌會以「商譽」(Goodwill)方式入帳,是一個有金錢價值的資產。何況今次有消息說《壹週刊》印刷版停刊,假如屬實,這表示業務模式出現重大轉變。作為上市公司,壹傳媒應該先將股份停牌,然後由公司發出正式公告去公布這消息,以免投資者或小股東掌握錯誤的資訊,作出了錯誤的投資決定。
然而,壹傳媒並沒做上述處理,印刷版停刊的消息由市場首先傳出,再由《壹週刊》社長黃麗裳證實。譚紹興對於由一個非董事級人員去證實一個公司重要內幕消息的做法感到詫異,認為壹傳媒最低限度都應該向股東以至市場澄清事件。港交所發言人回應指,對個別事件不予評論。
財金界認為,《壹週刊》摺書後,只靠網上版去營運,其估值必然減少,以後能否再吸引買家收購成疑。此外,網上版廣告收入一般被視為較紙媒少,對公司本已虧損的新媒體業務構成壓力,前景殊不樂觀。
事實上,壹傳媒雜誌業務近年勁蝕,嚴重拖累集團整體業績表現。據壹傳媒業績顯示,過去七年半錄得虧損的財政年度佔大多數,「累積虧蝕」達16.6億元,可謂蝕到入肉。過往一向是壹傳媒重點業務之一的雜誌業務,自2015年財政年度以來便持續錄得巨額虧損,合共虧蝕達6.8億元,可見有關業務對壹傳媒本身構成沉重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