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下風雲:香港效率淪香港龜速

大家必定記得,中港矛盾在幾年前十分激烈,光復、驅蝗鬧劇此起彼伏,幾乎無日安寧,商界建議在邊境開設專為內地旅客而設的購物城,疏導中港矛盾,得到一呼百應,當時的港府更表示會盡快作出配合。結果一拖經年,新田購物城終於在本月試業,然而人流和生意皆不如預期,孰令致之?

新田購物城由發展商收取象徵式租金租出土地,再由非牟利基金負責營運,本來的如意算盤是打鐵趁熱,希望在一三年提出購思之初盡快落實,豈料人算不如天算,有關計劃一拖多年,包括商經局、發展局及運房局等眾多部門審批復審批,檢視復檢視,好不容易待至一五年獲城規會批准,接着又要搞裝修、消防、水電、保險和招租等事宜,拖到本月才試業,但土地規劃許可今年九月到期,屆時購物城能否延續,充滿變數。

港英時代行之有效的審批機制,來到今天變成疊床架屋、官僚作風和繁文縟節的代名詞,毫無效率可言,這也是香港回歸後發展毫無寸進的主要原因。簡單如搞一個臨時購物城,竟然也要拖拉數年,待至內地旅客來港興致大減才落實,早就錯失時機。

見微知著,但凡港府主導的項目幾乎無一有好結果,郵輪碼頭如是,美食車如是,墟市如是,連購物城都如是,官僚無能,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