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月底公布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受惠於賣地成績理想及股市暢旺,普遍估計港府盈餘肯定超過一千億元,庫房進一步水浸下,港府會否還富於民,直接向市民派錢,備受各界關注。
事實上,「派錢」已成為香港社會各界的共識,即使是立法會內的「保皇黨」,亦向港府施壓,呼籲財政預算案推出全民派錢計劃,金額不少於當年的六千元。對此,財爺陳茂波雖然沒有斷然拒絕,但卻重彈「審慎理財」、「公帑要用在最有需要市民身上」等老調,甚至不惜燒埋隔籬澳門那疊,強調香港社會對「澳門式派錢」很有意見,潛台詞清晰不過,那就是「冇得傾」。
嗚呼,市民剛送走了守財奴鬍鬚曾,不料卻迎來了另一個鐵公雞。想當日波叔曾對鬍鬚曾的理財哲學多所批評,如今輪到他身居其位,到底是改弦更張抑或「曾規陳隨」,甚至變本加厲,市民要金睛火眼「𥄫」實。然而令人摸不着頭腦的是,波叔一副「手緊」姿態的同時,林鄭卻直指「錢放在市民口袋發揮的能量大過政府」,兩位高官兩個喇叭,各吹各的調,到底葫蘆裏賣甚麼藥,抑或又重演前朝高層互不咬弦的故事,實在耐人尋味。
不管怎麼說,各國政府可以拒絕派錢,唯獨港產官僚最沒有資格說「不」。一來港府坐擁金山銀山,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乃天經地義。二來港府服膺「小政府,大市場」的財政哲學,其中關鍵就是相信市場「無形之手」的力量,將市民的選擇權極大化,例如推行學券制,背後就是「錢跟市民走」的理念。全港市民一律派錢,皆大歡喜,儲起或消費悉隨尊便,總勝過在高官手裏,成立一個二個市民說不出用途的「基金」,到頭來「活水」變「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