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先鋒:漁藝共生

人們總以為可改變大自然,卻忘了自己同樣置身其中,與生態環境互相連繫。環保不僅是減少浪費、循環再用,懂得如何與地球共存亦是一門學問。當城市急速發展,成本效益常掛在嘴邊,有保育團體帶同藝術家走進鄉郊,感受漁村的生命力,虛心學習傳統手工藝,延續與大自然共生之道。

走進元朗大生圍,穿過一排排矮小的村屋,歡笑聲隨腳步漸近而變大。中間的空地設置多個工作坊,並展出各式各樣與魚塘相關的藝術品。有村民自製茶果及酸蘿蔔,更有藝術家用魚塘內的魚兒熬粥,非常鮮味。

日常生活與生態互相影響

漁村的日常生活,既是創作的靈感來源,亦是實踐永續生活的榜樣。香港觀鳥會與藝術到家合作舉辦「魚塘源野藝術節」,邀請藝術家以大生圍為藍本,創作出雀鳥水墨畫、塘泥雀鳥等藝術品。

有份駐場的藝術家Ankie,用魚網及竹片砌成大型魚尾狀作品,中間放置一張竹蓆,讓遊人走進網內,坐下反思。她分享,「網」的創作意念源於人與多個網絡有連繫,包括社交網、學校網等,「人成日喺網外面睇,忘記咗自己其實都喺生態網入面,好似啲結同張網咁,環環相扣,我哋嘅日常生活同生態亦互相影響。」

以心為本 擺脫倒模式保育

大地藝術在外國流行多年,意指使用在地素材進行創作。為擺脫倒模式生態保育,香港觀鳥會助理經理(教育、藝術發展及傳訊)Christina希望將藝術教育,推廣至本港動物及土地保育的層面,於是萌生出這次活動,「香港嘅生態保育比較資訊性,好難走入人心,藝術正正係一種好特別嘅媒介,可以觸動人心。」

選址於大生圍,除了因為該處已進行魚塘保育多年,更因村民樂於分享故事,藝術家又善於聆聽,才造就這次活動。藝術到家藝術總監Clara指,在「大盒子」內接觸的群眾有限,六位駐場藝術家不但對生態環境有興趣,更願意與人溝通,以感性方式了解大自然。

冬日時分,魚塘內不難發現正在棲息或覓食的候鳥,參加者雀躍地拿起望遠鏡賞鳥。其中之一的Kacey自言是城市人,甚少踏足鄉郊,「嚟到咁遠,感覺好新鮮!」同為藝術家的他表示,透過這次活動,不但可欣賞大自然,還對本地農業歷史及食物來源有更深入了解。村民與魚塘融洽共生,整條漁村瀰漫着簡單的快樂,遠眺仍見城市發展的足迹,不禁反問:自然生態與城市發展如何共存?

圖:吳康琦

文:江潮楓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