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山上:望穿秋水 一個希望

香港樓市供求失衡的局面非始於今日,近年政府下定決心要扭轉這個局面,但觀乎最新公布反映二手樓價走勢的地產代理行指數再錄得上升,而且已是連升四周,似乎仍然是求過於供,以致樓價拾級而上的勢頭未有緩和迹象。

事有湊巧,昨日亦有調查印證基層市民面對租金昂貴的苦況,受訪劏房家庭租金中位數是三千九百元,佔入息超過三成,再加上平均一年加租一成,換言之,薪津加幅長期跑輸通脹,基層市民生活的負擔只會百上加斤。

市民現時望穿秋水的,就是月底公布的財政預算案會否有協助中產、基層「上車」的好消息,就算不是立竿見影的政策,至少也要給予市民一個希望,一個未絕望心死的盼望。而政府亦應展示決心,顯示在覓地建屋方面的更大承擔。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最近在網誌重提填海造地於土地供應的重要性,其後援引數據作為支持。資料顯示,由二○○○年至二○一五年,填海所產生的土地合共只有六百九十公頃,遠少於一九八五年至二○○○年的三千公頃,減幅近八成。

眾所周知,覓地建屋的招數,不外乎填海、改劃土地用途、拆卸重建等,其中填海造地一招於維港兩岸以外的土地才可以應用,至於改劃土地用途,向來是阻力大而且耗時最長,隨時經長時間討論仍然「得個吉」。就如最近討論得鬧哄哄的粉嶺高爾夫球場土地用途,由於佔地多達一百七十公頃,即使只是收回部分用地作興建房屋用途,提供單位的數目亦甚為可觀,據報政府初步提出兩個發展方案供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討論,其中一個就是收回部分球場興建約五千個單位。

其實涉及覓地建屋的建議,總有受影響的群眾及團體,關鍵是在公眾利益面前,各界是要一個雙贏方案,還是遇上方案不合心水就拉倒,這視乎各界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