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正能量:「耆」謀妙「冊」

銀髮導師為長者進修,大我精神留印證!踏入耄耋之年的獨居長者李婆婆,雖手持拐杖及耳朵不靈光,但因曾目睹長者跳樓輕生,毅然修讀二十多個課程,重拾教鞭,擔任長者中心義工導師,更為長者修補子女關係,她更曾到立法會為長者爭取福利。由社福機構合辦的「耆紙夢工場」計劃,挑選十名獨居長者,為他們出版人生故事冊,分享他們獨特的人生經歷,盼能撕去社會對長者的負面標籤。

「砰」一聲跌下來,途人察看圍觀,鴉雀無聲。李慕貞婆婆憶述一九九六年,她於北角舊居附近街道,目睹一名長者厭世於十六樓跳樓輕生。「疾病纏身同年紀愈大,長者就好似一絲微弱嘅燭光,就連自己都無咩目標!」心感惋惜的李婆婆表示,當時社會氣氛欠佳,更充斥長者加重醫療負擔等負面標籤,對長者極為不公,故此萌生出重拾教鞭念頭,改變長者價值觀,並為長者裝備自己。

修讀課程增值 為長者獻計

作為知識型長者的李婆婆,雖擁二十五年的教職經驗,曾教授託兒班、幼稚園及夜校等,由廣州輾轉至香港授課,卻未曾有長者成為其學生。李婆婆自覺未足以勝任,遂主動修讀二十多個課程,包括耆康學院「我可為師」長者導師課程及香港公開大學的初級證書等,增值自己。

授溝通技巧 改善兩代關係

「唔應該恃老賣老同有報恩思想!」這番話竟出自八十四歲的李婆婆口中,她現時於地區長者中心擔任中文導師,第一課教授的正是「溝通」,不時為獨居長者出謀獻策,盼從小事改善長者與子女的關係,其中有長者於收取家用時,不再視為理所當然地擺放於衫袋,改為直接感謝女兒的辛勞付出。

獨居長者缺乏關愛,但不會宣之於口。李婆婆表示,有獨居長者雖收到職業為醫生的兒子來電問候,但往往草草完結對話,感覺疏離。經李婆婆指點後,該名長者於兒子來電時,主動展開對話,「我有嘢講呀,你唔好收線住,老師教咗我哋寫便條,但我唔識寫呀!」兒子其後到家中教寫便條,二人關係漸好。

除為長者解難分憂,李婆婆曾舉牌遞請願信,更於立法會發言,為長者爭取兩元乘車優惠。她現時參與由聖公會聖匠堂及青雲社合辦的「耆紙夢工場」計劃,出版其人生故事冊。李婆婆盼透過其人生故事,召集更多義工擔當導師,助長者裝備自己,撕去社會對長者的負面標籤。

圖/文:專案組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