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地底污水渠及雨水渠總長達四千一百公里,現時平均使用年期達二十九年,當中逾四成已使用三十年以上,老化及損耗嚴重,地底沙土沿裂縫湧入水管致水土流失,當路面一旦難以支撐車輛駛過的重量便會路陷。去年全港便發生至少十六宗路陷事故,其中逾半涉及水管爆裂。
有土木及結構工程師指出,路面混凝土或瀝青由地底沙石支撐,如底下因水土流失失去承托,當有大型車輛駛經時會因超負荷而路陷。由於爆水管會令沙土沿水管流走,湧出的水流亦會將沙土沖走,令泥土鬆散,亦令附近區域較常出現水土流失及路陷情況。倘個別路段有路陷危機,工程人員可用超音波儀檢查路面,找出「空心」路段,再作適當回填及加固工程,但長遠必須解決水管老化問題。
渠務署曾指出,渠管一般可用四十至五十年,期間按需要進行小型修復工程,但近年渠管老化及損毀愈趨嚴重,因此渠務署擬在未來十五年內,每年動用五至六億元全面檢視全港渠管,較現時每年一億元大增數倍。渠務署會先按塌陷機率及塌陷後果等因素,將渠管狀況分為五級,最高兩級分別為「可見將來有塌陷危機」及「已塌陷或有即時塌陷危機」,署方會根據評級優先處理高危地點管道,預計在未來三、四年勘查總長約二百五十公里及修復一百一十公里的高風險渠管,當中觀塘、沙田、深水埗及黃大仙等舊區渠管老化較嚴重,將會優先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