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插錯氣管 醫生應感到阻力

【本報訊】置入食道球是食道止血的治療方案之一,以壓力為血管破裂處止血。香港上消化道外科學會前會長陸洪滔表示,食道球誤入氣管極罕見。食道球呈長形,長度由病人門牙位置至食道及胃的交接處,約為四十厘米。由門牙至氣管分叉位僅廿五厘米,推論醫生若插錯入氣管,大概插到三十厘米應感到阻力。一般人的氣管直徑僅七至八毫米,食道球吹脹可達兩至三厘米粗,如病人氣管組織較弱,有機會被「谷爛」。

病人倘昏迷 難度恐增加

他解釋,若病人已經插喉,氣管被導管佔據,理應較難插錯位。一般情況下,醫護人員應可即時察覺,因病人氣管誤入異物會劇烈咳嗽,食道球堵塞氣管亦會令病人窒息。他推測,病人當時意識不清所以無反應,另因已插喉協助呼吸,若食道球只封閉右支氣管,病人仍有一邊支氣管抖氣及維持血含氧量,令醫護人員未能及時發現錯誤。

食道球充氣前是柔軟管狀,陸指出,置入食道球最理想是病人仍清醒,插入時吞嚥打開食道括約肌,協助食道球進入食道。但他推測,因病人當時已昏迷,醫生只可憑經驗把食道球推入,增加難度。

先放食道球 再施壓止血

食道球分兩部分,底部是圓形的胃球,胃球上是長條形食道球。陸續指,使用食道球一般不會考慮放錯入氣管的可能性,因此沒有特別步驟保護氣管或確認位置。他個人臨床經驗是確定食道球到達食道破裂的位置後,再加氣入食道球,向傷口施壓止血。

食道或胃部靜脈曲張屬於肝硬化病人併發症,陸洪滔醫生解釋,小腸和大腸的血液經肝門靜脈流入肝,肝硬化病人的血較難流入肝,引流至胃和食道,靜脈壓力上升引致靜脈曲張。

倘病人血管質素較差,或會破裂出血。靜脈破裂時採用食道球屬二線治療,是當打針或血管結紮均無用,才使用此「最後一步」。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