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晴邨「豬頭骨地皮」 建築師轉危為機

香港土地供應緊絀,政府不得不向「三尖八角」的地盤埋手,用以興建公屋,但建屋難度愈高,成本自然愈貴。二○一六年落成入伙的元朗朗晴邨,每個單位的建築成本高達一百三十萬元,較同期落成其他公屋單位造價貴逾一倍,有望成為造價最高的公屋。時任房屋署總建築師陸光偉回想當時設計朗晴邨時指,正因土地「一幅都不能少」,故「幾難都要做」,要在屋邨設計上極盡心思以打破限制。

佔地僅零點四三公頃的元朗朗晴邨位於橫洲路,是近年罕見的狹小用地,兼且無論地下岩土、噪音、採光及通風方面均有限制,實屬「豬頭骨地皮」之一。陸光偉形容朗晴邨地盤「相當棘手」,要將狹小用地「用到盡」,需因應環境度身訂造出「轉危為機」的建築設計。

朗晴邨所在地的地下複雜岩土情況,是建築師們的最大難題。陸光偉指元朗地底出名多溶洞,部分更深不見底,故特意把公屋大廈設計成高低座,分別為樓高十九層的日朗樓,及三十層的青朗樓,兩者由平台連接,讓重量較輕的日朗樓坐落於溶洞較深的地質層位置,打樁時配合使用「摩擦樁」,「靠摩擦力令座樓坐落於地質上面」,解決溶洞問題。他指,由於元朗分區計劃大綱圖規定元朗樓宇高度不得多於一百米,已用盡地積比及高度限制,提供共四百三十八個單位。

內園背對噪音解「三面轟炸」

此外,該邨鄰近朗屏西鐵站,同時受鐵路、車路及工廠噪音「三面轟炸」,靠近鐵路的日朗樓採用單向式單位設計,所有單位面向屋邨內園「背對」噪音;鄰座青朗樓利用較矮的日朗樓為巨型隔音屏;至於面向人多車多的安寧路單位、及面向橫洲路工廠的單位則設下隔音屏障,為居民帶來寧靜的居住環境。

不過,朗晴邨雖被不同隔音屏包圍,依然通風又透光,竅門在於折射作用。建築師陳小娟指,經過微氣候研究,以高低座設計讓風由上方吹入內園,涼風沿牆身反射及困於內園;再於低座加上導風翼,兜風吹入走廊,達到內外通風的效果。陳又指大廈外牆以白色為主,取其「反光」之效,令內園因折射日光而顯得光猛。

建築師又透過綠化天台及隔音屏,達致為大廈降溫的效果,使居民於高密度發展區亦能感覺涼快。高級建築師梁民康指朗晴邨的綠化率達至百分之三十一,「可以做綠化的地方都盡做,一來環保,二來降低熱能。」

記者 林希孺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