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糞便DNA排序 揭海洋生物面紗

【記者何青霞報道】本港海洋生物眾多,但礙於不少水域水流渾濁及急速,部分生物未必容易被公眾察覺。為揭開本港海洋生物的神秘面紗,香港教育大學在大澳及龍鼓灘等水域採集海水及海泥的樣本,利用「高通量定序方法」的新方式快速拆解海洋生物殘留在水中的排泄物及細胞的DNA排序,「糞便辨真身」,找出潛在的海洋生物。

三跑環評 4億基金改善海洋生態

學者相信有關研究有助提供涉事水域的海洋生物資料,有團體則認為研究應進一步着眼於保育海洋物種,特別是瀕危物種。

機場管理局去年注資四億元成立改善海洋生態基金及漁業提升基金,兌現在機場三跑環評研究中提到為加強北大嶼山水域的海洋生態與漁業資源而成立環保提升基金的承諾。

今年有五個項目獲改善海洋生態基金批出共四百多萬元資助。香港教育大學的「環境DNA」是其一項目。該項目由教大的六人團隊以高通量定序方法,為大澳、龍鼓灘、大小磨刀洲、馬灣及赤鱲角進行環境DNA測序。項目負責人兼教大科學與環境學系助理教授蔣志超解釋,西面水域因靠近珠江口,水質渾濁,加上海床地勢令水流急速,難以在該處以潛水式進行生態調查,因而需以收集樣本方式了解生態。蔣指收集生物殘留物之後,會以分子生物學技術增加殘留物內的DNA數量,再將每條DNA分成四組,繼而利用高通量定序方法,用不同顏色區分各組DNA,並重複進行顏色偵測,得出定序結果。

料3個月內完成分析所有樣本

蔣志超解釋,以往兩至三星期只可以分析約一千條DNA,今次利用「高通量定序方法」,有助一次過快速分析一百萬條的DNA排序。他又預計團隊在兩至三個月內可以完成分析所有樣本的DNA,之後會將有關資料與全球共通的基因銀行配對,找出基因與哪些生物配合,為保育團體提供資料。

香港自然生態論壇成員黃志俊表示,研究有助得知在港水域生物,認為研究應進一步提供更多有關生物數量及有否瀕危物種等資料。他建議除研究以外,機管局應在實際保育行動投放更多資源,以補償因三跑工程而填海的損失。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