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香港約百分之八至十的人口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常見症狀包括發燒、腹痛、眼白變黃和小便深色等。乙型肝炎病毒可存在患者的血液及體液中,並通過母嬰接觸、血液接觸和性接觸等方法傳播。病毒持續六個月仍未被清除者稱為慢性感染,並可能在日後患上慢性肝炎,導致肝臟永久損壞或肝癌。
慢性乙型肝炎感染一般經歷四個過程,分別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複製期和肝炎活化。免疫耐受期即病毒潛伏期,一般為四十至一百六十天,期間乙型肝炎病毒複製活躍,乙型肝炎DNA濃度較高;在免疫清除期,肝酵素(ALT/AST)上升,肝臟組織可能出現炎症;在低複製期,乙型肝炎DNA濃度未必能被檢測,肝酵素亦回復正常;肝炎活化是指患者因免疫力下降而使病毒重新活躍,藥物如化療藥物、抗排斥藥、類固醇亦有機會引發這情況。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靠藥物抑制,傳統藥物如拉米夫定(Lamivudine)、阿德福韋酯(Adefovir)對病毒突變的阻礙較弱,現在不少指引建議新感染者用較新藥物,如恩替卡韋(Entecavir)或替諾福韋(Tenofovir),它們暫時面對較少病毒抗藥性,而且一般能在一年療程後,有效抑制病毒生長。恩替卡韋一般較少副作用,但暫時未有對胎兒風險的研究,所以一般不建議孕婦使用;替諾福韋有機會影響腎臟功能、骨骼健康,但對胎兒相對安全,可用於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孕婦。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
藥物教育資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