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渠管恐塌 渠署年耗6億修復

【本報訊】本港地底的四千一百公里長污水及雨水渠,平均使用年期達廿九年,渠管老化及耗損,除隨時「爆血管」外,更會引致土壤流失而路陷,影響交通及威脅公眾安全。渠務署將分階段為被評為高風險的渠管「身體檢查」及修復,預計未來十五年,每年以工務計劃形式推展的平均支出約為五至六億元,較現時每年一億元大增數倍。

渠務署署長唐嘉鴻表示,渠管一般可用四十至五十年,會按需要為渠管小型修復工程,每年平均修復約廿五公里渠管,開支約一億元,但因渠管老化日益嚴重,有長達八百公里污水渠及逾一千公里雨水渠已使用卅年以上,該署遂於一二年開展評估全港污水及雨水渠風險,將渠管狀況分級並優先修復問題較嚴重的渠管。

研仿外國裝活動水閘防洪

評估按塌陷機率及塌陷後果等,將渠管狀況分為五級,第四級為「可見將來有塌陷危機」、第五級為「已塌陷或有即時塌陷危機」。根據評估結果,該署未來三、四年會勘查總長約二百五十公里及修復總長一百一十公里的高風險渠管,明年向立法會申請五至六億元撥款,之後再視乎需要申請撥款。唐嘉鴻說,觀塘、沙田、深水埗及黃大仙等舊區,渠管老化問題較嚴重,會優先修復。

他解釋,現時採用的小型修復工程模式,無法應付一些較大型的渠管更換工程,或是需要進行交通管理的項目,例如近牛頭角的龍翔道渠管更換工程,為免影響路面交通,須放棄傳統的「開坑」,改以無坑挖掘法更換渠管,由於工程複雜及工程費用較大,故要改以工務計劃形式推展。

另外,今年八月颱風「天鴿」襲港引發的風暴潮及漲潮,令大澳出現嚴重水浸,渠務署建設的防洪水閘被質疑無力抗洪。唐嘉鴻透露,當日水漲速度較快,原本堆滿沙包的缺口未及換成防水板,現正參考外國經驗,研究是否加裝可由地下升起的活動水閘。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