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民調:硬推置業階梯 舉步維艱

【本報訊】房屋問題是香港的深層次矛盾,也是施政的重中之重,近年港府推出不少房屋計劃及置業階梯,例如白居二、綠置居、光屋、良心劏房、共享房屋、貨櫃屋等,惟實際作用存疑。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致力建立置業階梯,以加速公屋的流轉性,惟面對難以解決的土地不足問題,有立法會議員批評港府如未能加快覓地,施政報告的房屋政策只是「假大空」。

覓地建屋一年無新進展

施政報告提出的新增置業階梯「首置盤」,符合首置條件的群組大約五萬五千人,惟港府提供的首批單位僅一千個,建屋至少需要三年或以上時間,被指杯水車薪,遠水難救近火。將「綠置居」計劃恒常化,首批四千多個單位,單位要由公屋供應中抽出,但港府無增加公屋供應,騰空的單位亦需時還原,恐導致公屋輪候時間進一步延長。

施政報告提出多項短期增加房屋供應的措施,包括研究五招作過渡性房屋,建議房屋協會容許轄下一萬六千個未補價資助出售房屋單位的業主,以低於市價租予有需要家庭,又建議研究讓整幢工廈免補地價改裝及善用政府閒置建築物作共住單位等。但除了早前公布的「社會房屋共享計劃」有細節外,其餘四項措施只是研究中。

施政報告提出致力建立置業階梯,以加速公屋流轉,不過,地從何來卻成為關鍵。港府的長遠房屋策略提出未來十年興建廿八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的建屋目標,但目前覓得的土地只夠興建廿三萬六千個單位,尚欠四萬多個單位,數字與去年底相若,反映覓地一年毫無寸進。

議員轟施政報告「假大空」

立法會議員尹兆堅不滿政府在施政報告中提出以置業作主導,但漠視基層的房屋需要,批評在公屋建屋量嚴重不足下,仍抽出公屋改作綠置居出售,做法不理想,施政報告亦無提及如何覓地增加建公屋,是本末倒置,玩數字遊戲,恐令公屋輪候時間雪上加霜,估計輪候時間今年底勢破五年大關。

立法會議員柯創盛則稱,面對土地不足問題,港府應加快覓地,才可以解決建屋需求,並非在施政報告提出「假大空」不切實際的建議。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