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自我懸浮不再是夢,香港中文大學成功研發出全球首個可自動運行的懸浮驅動器,擺脫現時磁懸浮技術需要路軌才能運行的限制,成品更只需五百港元,可應用於交通運輸,亦可作精密激光加工及檢測等用途。負責研究的學者擬於今年底至明年初向創新科技署申請資助,期望將此技術推廣至商業用途。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郭平及其團隊花了十八個月的時間,利用近場聲學原理,研究出全球首個自動運行的懸浮驅動器。
此裝置能夠靠電力推動自身的震動,將物體與地面之間的空氣不停擠壓,產生空氣膜,與地面的距離約少於一百微米(約一根頭髮的厚度),從而產生升起和移動物件的動力。該懸浮驅動器的移動速度達每秒二點五厘米,最高載重約二百克,耗電量極低,只需一點二瓦特便足夠支持運作,即相當於一個小電燈泡的功耗。
郭平表示,以往的磁懸浮技術需要路軌才能運行,耗資貴且難以小型化,而今次製作的裝置能擺脫有關限制,成本更只需五百港元,保守估計約佔傳統磁懸浮技術成本的百分之一,具有成本低、設計簡單及耗電低等優點,為精密加工及驅動工程應用帶來重大的突破。他計劃於今年底至明年初向創新科技署申請資助,冀將此技術推廣至商業用途。
不過,郭坦言該懸浮驅動器仍有一定的局限,如懸浮距離太近、推動力較弱、載重量太少及只能在平滑的路面運行等,但他指自我懸浮此一優勢是一項全新研究,期望透過不斷改良技術,逐步改善局限,目標是在三至到五年內實現柔性製造、精密工程以及娛樂等工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