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長暑假結束,同學們收拾書包、收拾心情,上學去。如果說今年開學與往年有何不同,可能就是不再有雙非學童搶學位的新聞,申請入學爭崩頭的盛況已成為絕響,市民的耳根清淨不少,中港矛盾相應緩和。然而,有人歡喜有人愁,雙非學童即將成為歷史,首當其衝的是學校收生及教師飯碗,教育局豈可不未雨綢繆,早為之備。
開學的日子難免有一陣忙亂,但位於天水圍的中華基督教會方潤華小學卻是異常冷清,早前教育局分派逾四百名小一新生,學校原定開辦十七班小一,還額外聘請了十名教師應付,不料最終有約二百五十名新生「甩底」,以致新學年開班數目縮至六個班,大減六成四,校方大失預算,不少教室空空蕩蕩,出現有教師無學生的尷尬。
孰令致此?原來深圳今年推出教育新政策,接受沒有本地身份證的學童入讀公立學校,不少雙非家長因此放棄在香港的學位。深圳公立學校向雙非學童打開大門,是內地給予香港人「國民待遇」的先聲,國家領導人早前訪港時,已明確提到香港回歸後所缺乏的國民待遇問題,所謂「便利香港同胞在內地學習、就業、生活的具體措施」,大原則就是國民待遇,這也是台灣人已在內地享受的部分待遇。過去,雙非童有如傳說中的「非禽非獸」的蝙蝠,內地公立學校拒絕接收,香港本地人也不待見,結果小小年紀被迫每日長征於深港兩地之間,飽受精神與身體折磨,好在如今雨過天青,他們有更多的選擇。
事實上,即使沒有內地的教育新政策,不少北區學校近年已感受生源不足的危機。最近興德學校「影子學生」風波鬧得沸沸揚揚,原因就是校方要求老師親到深圳招攬雙非童入學,並為已離校的雙非學生保留學位,涉嫌欺騙政府津貼,而興德學校顯然並非個案。教育局不僅對「影子學生」問題長期坐視不理,對雙非童減少對學校的衝擊同樣後知後覺,向方潤華學校「大方」分派四百名學生就是例證。另一方面,本港教育界坐井觀天,過分迷信香港教育質素比內地好,認為即使內地學校接收雙非學童,也不會有多大吸引力,事實證明他們錯得離譜。內地經濟這些年突飛猛進,教育水準一樣與日俱進,早非吳下阿蒙,反而本港教育問題叢生,不進則退。
不難預料,隨着內地對香港人「國民待遇」的進一步落實,雙非學童固然不顧而去,那些在內地工作及居住的香港人父母,也可能選擇讓孩子在當地就讀,這對本港學校的生源而言無疑雪上加霜,教育部門有危機意識嗎?
雙非問題之所以出現,重要原因是本地人口老化,當年曾蔭權政府無力鼓勵本地生育,將內地雙非童視為補充人口的新血,不料引發連串後遺症。雙非問題將不再是問題,中港矛盾少了一個火頭,但人口老化問題又走入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