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樓難敵風和雨 重建奈何掣肘多

香港樓齡老化問題日趨嚴重,危樓遍地開花,日前的紅磡唐樓露台倒塌事故只是冰山一角,連日又有舊樓石屎剝落及天花倒塌,簡直一步一驚心。單靠屋宇署巡查只能治標,惟有舊區重建方能治本,但這又涉及許多現實考量,並不容易解決。

目前全港有六千幢逾五十年樓齡的舊樓,並以每年數百幢的速度不斷增加,這些舊樓日久失修,搖搖欲墜,而且不少改建為劏房,外牆又加建巨型招牌,增加負荷影響結構,儼如都市炸彈。以今次事件為例,涉事唐樓既有劏房又有招牌,屋宇署雖曾作出跟進,但在業主拆除招牌後便不了了之;而全港類似的舊樓不在少數,基本上一落雨一刮風就可能有事故發生,即使部分舊樓已被收購,業主往往在等候發展期間照樣將單位出租,導致危機四伏,亂象叢生。立法會內委會昨日就露台倒塌事故提出在下周的大會進行緊急質詢,可謂應有之義,但一味要求部門加強巡查,只是聊勝於無,治標不治本。

可以看到,舊樓倒塌背後折射出許多社會問題,除了政府監管不足,更包括樓宇安全問題,舊區重建問題,貧富懸殊和上樓難的問題。涉事唐樓昨日解封,有大難不死的住客坦言日後還是會搬回上址居住,原因是市區租金高昂,根本「冇得揀」,說出最無奈的實情。本來,當局推出強制驗樓計劃及樓宇維修大行動,有助查清舊樓安全隱患,無奈當局監管馬虎,衍生圍標等亂象,加上不少舊樓沒有業主立案法團,住客不是租戶就是年邁,增加維修難度。

面對危樓處處,最徹底的解決方法在於重建。市建局本來在當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為封蝕本門,不惜推卸社會責任,數年前大幅收緊「需求主導」重建門檻,必須有八成業主同意及地盤面積達七百平方米方可申請,結果將不少舊樓排除在外。私人發展商收購本來是另一條重建捷徑,但實情是有發展潛力的舊樓早被收購,剩下來的都是沒有吸引力的單幢樓,連市建局都不想沾手的「豬頭骨」,發展商更不可能感興趣,最終舊樓繼續老化,危險繼續存在,居民繼續惶惶不可終日。

由此可見,單靠個別部門或地產商主導舊樓重建並非根本之道,最佳辦法還是由港府全面規劃、大面積重建,但這又涉及安置及賠償問題。別說每次拓土建屋例必有團體跳出來反對,單是如何將受影響的居民遷徙安置,已是極大的挑戰,何況當局施政拖拖拉拉,議而不決,舊區重建沒有十多廿年不可能成事,觀塘市中心重建項目耗時近二十年還未完成就是例證,今時今日的港府還有沒有這份魄力與承擔,才是最令人懷疑。

說到底,舊樓重建寸步難行,倒塌事故屢屢發生,正是今日房屋問題積重難返的縮影。港府既無力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又無力規管危樓劏房,基層居民除了每天提心吊膽,已是莫奈其何。新政府縱有女媧補天之志,但如果沒有女媧補天之能,說甚麼也是徒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