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九七七年到二○一七年,不知不覺高考已經四十年。這四十年的風風雨雨,只有經歷過,才體會得到。只有放在歷史的大背景下,才能知道高考的政治意義、社會意義、文化意義。那文革曾經的教育、文化、價值、道德等荒漠化現象,至今想起來還是不寒而慄。恢復高考,有效地阻止了荒漠化的侵蝕和蔓延。
在特殊時代,還真得需要有膽識的政治家。鄧小平一句恢復高考,就此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知識青年、工人、農民甚至是「黑五類」,都有了上大學的機會,有了改變命運的機會。社會底層的人,終有了翻身農奴得解放、盡情把歌唱的體驗。
《范進中舉》的感覺,也不是沒有。高考的歷程是社會發展的縮影。一個社會的發展不能離開知識分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因為高考而作實。大學生也因此成為「天之驕子」。隨着大學的大躍進,大學生大量擴招,「天之驕子」變成了「天之餃子」,神聖的大學被世俗化的大學所取代。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末,先是本科高考改變命運,後是碩士考試改變命運,之後就是博士考試改變命運,再後就是社會改變本科命運、碩士命運、博士命運。個人能改變命運,國家就能改變命運。個人之強大,必然帶來國家之強大。涓涓細流,終成大海。
思想家薩托利說,追求自由,順流而下即可,追求平等,需要逆流而上。改變命運,順勢而下,因此,無論怎樣的人生,只要是自由地參加高考,都會成為改變命運的起點。隨着「九八五」、「二一一」大學的確立,重點大學在改變人生的命運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現在確立「雙一流」大學,高考進入「雙一流」大學的學生,比其他學生更具改變命運的優勢。順流而下,加上國家的強勢介入,由平等逐漸變成不平等。
高考的人生軌迹因此發生重大變化。先是自己通過自己改變社會,後是通過社會改變自己。每個考生的軌迹由直變成急轉彎,命運再不屬於自己,而屬於社會。考試機會的平等,往往被社會打破,官二代、富二代、窮二代的陰影降臨到高考生身上。但高考畢竟給了所有人平等機會,只要努力,總有機會遏制命運的喉嚨。
四十年前的家國天下的情懷,逐漸讓位於單純的個人情懷。原本畢業即就業,到了現在的到處找工作,個人生存壓力漸取代家國天下情懷的理想主義壓力。現實的自我與理想主義的自我由統一變為分裂。現實的人生,現實的生活,現實的壓力,總要比理想來得實在和真實。理想主義的心靈雞湯需要現實主義來澆灌,才能把命運做實,讓人生充滿意義與尊嚴。
有人說,高考是壞的制度,這對高考制度是不公正的。世界所有大學都有高考,證明高考是行之有效而且充分體現現代文明的制度。高考有效地遏制了腐敗,最大化地體現社會公平。如果改革高考制度,應該優化高考制度,改革高考內容,讓之充分體現人文關懷和社會關懷。
人不能成為高考的工具,為了高考而高考。因為高考而自殺,因為高考而讓父母承擔太多的東西,因為高考讓社會難以承受之重,因為高考讓政治和社會變得更加不平等,因為高考成為新的官二代富二代,因為高考成為人上人,這絕對不能成為高考的目的。
高考應以這樣的方式改變命運,成就人生。高考自始至終的平等變為整個社會的平等,平等的機會,平等的競爭,平等的生活方式,平等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尊嚴。由是觀之,那就讓高考來得更猛烈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