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頻頻半夜醒來上廁所,「瀨濕」床鋪,家長要留意。陳太的女兒讀幼稚園起受夜遺尿困擾,十二歲仍未「戒甩」尿片,間歇性小便失禁的尷尬情況常令母女二人提心吊膽。小兒外科專科醫生指出,兒童五歲後仍有持續間歇性小便失禁,屬於患夜遺尿,需接受藥物及行為治療。估計本港約三萬名五至十九歲的兒童及青少年出現膀胱功能或賀爾蒙異常,受夜遺尿困擾。
陳太的女兒性格樂天外向,去年升中,但因自小患夜遺尿,她連小學畢業宿營也不敢參加,害怕晚上被同學發現自己仍包尿片。陳太說,女兒讀幼稚園時已尿床,「晚上每隔一小時需起床上廁所,全家無覺好瞓,朝早返學怕佢當住同學面前瀨尿,好擔心。」她曾帶女兒求醫,但聽到醫生說要做手術而卻步,「諗住大個就會好,平日返學叫佢少飲水,又責罵過唔好『急到瀨』先去廁所。」
小兒外科專科醫生司徒達燕說,家長常將子女「瀨尿」與懶瞓/頑皮/懶惰畫上等號,甚至以為子女夜遺尿是心理作祟而加以責罵,令子女更陷入羞愧和自責情緒,自我形象低落。她接觸過最誇張的病例是女病人自幼出現夜遺尿問題,但拖延至四十多歲才求醫。
司徒達燕指出,夜遺尿成因與生理有關,六成患者因腦下垂體於晚間分泌抗利尿賀爾蒙不足,令腎臟製造過多尿液,導致尿床;亦有患者因膀胱容量較小,肌肉易受刺激收縮令尿液排出。有國際研究指出,每十五名七歲兒童中,一人患夜遺尿;估計本港約三萬名五至十九歲的兒童及青少年患夜遺尿問題。她說,不少家長以為子女「大過咗」便可以戒除夜遺尿,但數據顯示,五至十歲患者中,每年僅一成半人停止夜遺尿。自行停止夜遺尿的機會,隨着兒童成長而減低。
司徒達燕說,人體膀胱一般於五歲已發展成熟,兒童五歲後仍持續間歇性小便失禁,屬患上夜遺尿問題,需接受藥物及行為治療,「並非單靠食藥抑制病徵,需要長時間重新訓練膀胱功能。」陳太女兒接受藥物治療八個月後,幾乎已沒有瀨尿,晚上毋須用尿片,預計完成一年治療後可停藥。
她提醒家長,如子女每周有三晚或以上出現小便失禁,夜遺尿情況屬中度至嚴重。情況嚴重者,需透過小型手術在膀胱肌肉打針治療。
記者關琛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