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公布大嶼山發展藍圖,提出「北發展、南保育」未來路向,計劃容納七十萬至一百萬人口,構想無疑相當美好,但各界反應相當冷淡,事關港府從來最缺的不是計劃,而是執行力,誰敢說今次開出的不是又一張空頭支票?
回歸二十年,從董建華時代的「這個中心」、「那個港」,到曾蔭權的「六大優勢產業」,再到梁振英的「做大做闊」,計劃一個比一個雄偉,口號一個比一個響亮,到頭來沒有一項兌現,難為今屆政府揚言施政承諾大都「落實」,事實恰恰相反,承諾大部分「落空」,連一個小小的龍尾人工沙灘計劃都爛尾,遑論其他基建大計。以港珠澳大橋為例,澳門及珠海段進展順利,香港段一波三折,拖別人後腿;廣深港高鐵也是跨境工程,人家廣深段幾年前已經通車,發揮經濟效益,香港段依然好事多磨,尤其是「一地兩檢」爭議多多,至今未有着落,即使有一天建成通車,也不過是一條「廢鐵」。
說到大嶼山發展計劃,主流民意當然樂觀其成。大嶼山面積比港島大一倍,人口卻不足港島的十分之一,簡直是一塊璞玉渾金,大有潛力可挖。再說,大嶼山鄰近粵港澳大灣區,加上機場三跑及港珠澳大橋等基建配套,若能借中央政策之東風,大嶼山完全有機會成為新經濟增長點及新市鎮,堪稱香港的「雄安新區」,港府對大嶼山寄予厚望,大方向無疑正確。但問題在於,藍圖易畫落實困難,港府施政作風不改,甚麼宏圖大計都是空話。
不可不知,發展大嶼山阻力之大、困難之多,比發展新界東北、開發棕地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正是大嶼山發展提出十三年仍然紙上談兵的重要原因,而港府閉門造車,規劃失誤,更是添煩添亂。可以看到,早前港府開放港島車輛入大嶼山,不料造成堵路問題,引起居民抗議;港府還曾提出在大東山設立觀星設施,並發展水療度假區,說得煞有介事,不料當局日前承認計劃的可行性極低,再一次以今日之我打倒昨日之我。港府施政不是稍遇壓力就跪低,就是缺少科學論證,最終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再說,發展大嶼山在在需財,而錢袋子掌握在立法會手中,港府闖關談何容易。早在去年初,當局向立法會申請撥款開設可持續辦公室,但受制於立法會沒完沒了的拉布,至今未能提上日程,高官希望短期內獲得撥款恐怕是一廂情願,創科局拖了三年才成事便是前車之鑑。
香港實行「一國兩制」,不僅指香港與內地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不同,在發展速度、施政效率方面,尤其如此。回歸前,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內地一線大城市的經濟產值加起來還不夠一個香港多,如今僅珠三角九個城市的經濟規模已超過香港數倍,此消而彼長,香港之蹉跎歲月,此制之不如彼制,早已是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