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駁道路再延誤 千億大橋廢武功

港珠澳大橋有望年底完工,但這並不意味着從此變成康莊大道,作為重要配套工程的屯門連接線本已延後兩年,如今再添變數,影響深遠。在缺少分流的情況下,大橋有如車之失一輪,鳥之失一翼,基本上廢掉一半武功。

港珠澳大橋通車將帶來更多的人流及物流,原來已呈現「腸梗塞」的大嶼山交通壓力大增,為此,當局一早規劃兩條連接線,南線接連市區,北線連接屯門,協助快速地將有關人客及貨物分流到市區等其他地方,最理想的情況,當然是配套工程與大橋同時通車,發揮經濟效益。可惜的是,兩條連接線的進度都比預期慢,其中北段原計劃一八年完工,一九年初通車,不料屋漏偏逢連夜雨,當局現在改口風,最快一九年完成隧道工程,二○年底全面完工,而這還是最樂觀的估計。

為甚麼配套工程又延誤?罪魁禍首據說是因為大橋人工島早前出現飄移,原有連接路設計及建設方案都需要修改,路政署要求承辦商將口岸人工島下面長約七百米的隧道走線降低十米。問題是修改設計並非一蹴而就,更涉及成本上升,承辦商在一再催促下雖然交出新設計,但一來設計粗糙,二來要價又不合理的高,當局並未收貨。想想看吧,目前連接線連具體設計圖都欠奉,遑論建設方案,當局所謂的最快二○年完工,根本就是自欺欺人。

鑑於港府基建無一不延誤,無一不超支,大橋連接線工程將來還會碰到甚麼問題,暫時無人能知,人們知道的是,由於有關工程一誤再誤,建造成本隨之上升,目前涉及延期索償額高達三十億元,不可謂不驚人。承辦商希望港府一力承擔,港府則全力推卸責任,為了這筆糊塗帳,大家鬧得很不愉快,雙方拉鋸之下,只會進一步拖慢工程進度,形成惡性循環。港珠澳大橋作為香港有史以來最大型的跨境工程,預算成本已是千億元,最終埋單計數,恐將是天文數字。

當初港府為了推銷港珠澳大穚,曾形容大橋將為香港帶來幾千億元的經濟效益,如今人們沒看到效益,只看到庫房流血不止。更糟糕的是,由於配套工程滯後,即使大橋年底通車,亦無法發揮其預期效益,影響方方面面,譬如當局將被迫修改人工島的交通接駁安排,其中機場巴士由十七條線減至九條,不僅令交通堵塞問題進一步惡化,巴士亦將被迫兜路,車程足足增加十一公里。另外,當局原定建議增加兩條巴士線,來往口岸人工島及機場與欣澳,今後也要相應減少班次。

一子錯,滿盤皆落索。港珠澳大橋香港段一開波就遭遇司法覆核,陷入被動,全力趕工之下,加上當局監管不力,以致工業意外頻生,並一再發生口岸飄移等問題,大橋因此被譏為「血汗橋」、「奈何橋」、「醜聞橋」,將來有可能淪為「大白象」。港府之施政無能,香港之蹉跎歲月,從港珠澳大橋香港段的命運多舛已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