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報機制本虛設 公共醫療失靈魂

好媽媽鄧桂思兩次換肝全城關注,本來是一宗大愛無疆的故事,沒料到突然反高潮,背後涉及重大醫療失誤,以及純屬虛設的醫療事故通報機制。顯而易見,公共醫療體系失去靈魂,已淪為不斷製造人間悲劇的冷酷機器。

這本來是一宗不該發生的醫療事故,如果為鄧桂思診治的兩名專科醫生有起碼的責任心,看一眼病人的病歷;如果聯合醫院有多一層保障機制,譬如由藥劑師檢查用藥問題,就不會導致病人急性肝衰竭。更令人憤怒的是,四月初聯合醫院發現出錯後,既沒有按規定呈報醫管局,更沒有通報家屬,而是秘而不宣。要不是家屬獲其他知情者提醒並主動向院方查詢,今次醫療事故大概又將不了了之,這些年來,有多少宗類似石沉大海的醫療事故,有多少受害者,真是只有天知道。

醫管局行政總裁梁栢賢昨日交代事件,雖然承認聯合醫院無論在開藥、事故通報以及往後溝通方面都有延誤,但強調「相信前線人員非蓄意隱瞞」,原因是其中一名涉事醫生外遊未歸。他又指前線醫生很忙及壓力大,不知為何犯錯。其實,你有壓力,我有壓力,這個社會誰沒有壓力?如果壓力大可以成為嚴重失誤的藉口,醫死人都可以不負責任?至於將延誤通報歸咎於涉事醫生離港,更是侮辱公眾的智慧。換言之,一個因個別人離開就失效的機制,必定是一個形同虛設的機制。

事實上,如果說今次事件有一點「正面的意義」,那就是戳穿通報機制的虛妄。十年前,公院接連發生重大醫療事故,不是打錯針就是輸錯血,不是開錯刀就是延誤醫療,導致多名病人枉死,迫於民意壓力,醫管局推出二十四小時通報機制。時任醫管局質素及安全總監的梁栢賢強調,醫療事故絕不可能隱瞞,局方及醫護人員均要承擔,說得煞有介事。問題在於,醫管局雖設有通報機制,卻沒有問責機制,即使醫院不及時呈報,亦不會有任何處罰,甚至連口頭警告都沒有,遑論甚麼「均要承擔」。再說,在目前機制下,無論醫管局還是醫委會都不會主動調查事故,除非有病人或家屬投訴,當局才會介入調查,惟在醫醫相護之下,這種調查多為走過場,調查報告多為卸責報告,病人家屬想尋求公正,探知真相,簡直比登天還難。

公共醫療亂象叢生,說到底在於醫管局管理無能,肥上瘦下,資源分配嚴重不均,公立醫院前線人手短缺及病人求診難的問題非但未能紓緩,反而日益惡化,致使醫療事故層出不窮,無奇不有。今屆政府上台之初揚言檢討醫管局制度,結果所謂檢討只是虛晃一槍。另一方面,醫委會改革方案去年在立法會竟然被一名政客輕易拖垮,讓人見到何謂將小圈子利益置於公眾利益之上。

都說世上沒有甚麼比生命更可貴,但在香港,既得利益顯然比人命更重要。如果當局今次又是大事化小,輕輕放過,公共醫療就真的沒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