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特首選舉,建制派有唐梁之爭,反對派則推出民主黨的何俊仁。民調結果,由始至終何俊仁都低得可憐。輿情的分析是,因為「香港人很聰明、很現實」,明知反對派的參選人在「小圈子選舉」中必輸,只能「陪跑」,故「費事」支持何俊仁,沒啥意思。
今次反對派最初也想推出自己的參選人,他們掌握三百多張選委票,遠超上屆,心氣更雄,不過牌面上還是必輸無疑,於是轉變策略,大肆吹捧屬於建制派的鬍鬚曾,因為他的政治底色、意識形態、價值觀最和反對派接近,高官之中又和CY「切割最清楚」;更難得的是,鬍鬚曾還得到建制派中一些「大老」的支持,他們和CY恩怨極深,如是,他們結成了「倒梁挺曾統一戰線」。
這種做法自然引起朝廷高度警覺,加上朝廷早就深知鬍鬚曾的「底子」,根本不是「朝廷那杯茶」,對鬍鬚曾的異動和反對派發起的攻勢不能不更加防範,且通過各種方式發放訊息,希望鬍鬚曾知難而退。
與此同時,北京也在認真考慮CY能否連任問題。經調研摸底知道,如果鬍鬚曾參選,得到三百多張反對派選委票及建制派中的「倒梁」票支持,其贏面極大,於是朝廷只好換將,林鄭月娥代梁出征。然而這一招並不能改變反對派「挺曾」、把其作為自己代理人的初衷。對朝廷而言,形勢也無好轉,只是在建制派選委中減輕了一些壓力,部分「倒梁勢力」表面上已轉向支持林鄭,然最終投票仍極不確定,決戰於內沒有把握。
而造勢於外,反對派對鬍鬚曾的大肆吹捧和用選委票把他和胡國興弄成特首候選人,則在民調上展現出了他們的支持者也一改過往沒興趣參與表態的做法,令鬍鬚曾的民望遠高於當年的梁家傑和何俊仁,於是民意戰中若只看民調,朝廷就只有捱打的份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