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百年紮作 技藝恐失傳

【記者曾海琪報道】「紮」、「撲」、「寫」及「裝」是傳統紮作工藝的四個重要工序,由花燈、麒麟以至各式各樣的物品,經過紮作師傅的一雙巧手都能活現眼前。入行廿多年、四十五歲的紮作師傅冒卓祺能不靠圖則、憑一雙巧手以鋼線或竹篾紮出多種紮作品的骨架。冒卓祺指紮作在香港「百分百超過一百年」,曾有照片拍攝到三十年代、已故英國王太后伊利沙伯加冕時,香港以紮作製的舞龍祝賀。而一九八五年前的香港,無論武館、鄉村還是其他團體辦活動,九成紮作都是香港製造。

或列非遺代表作名錄

紮作的原理一脈相承,無論紮麒麟、還是龍獅,都需要經過「紮」、「撲」、「寫」及「裝」四個工序。師傅會先「紮」出骨架;再將紗紙分成小塊鋪於骨架上,是為「撲」;繼而在模型上畫「寫」花紋,外塗一層保護漆光油;待風乾後,最終「裝」上絨球等裝飾。紮作工藝最近獲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推薦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預計今年中公布結果。

本地從業員少於20人

不過,要承傳紮作技藝並非易事,隨時代轉變,紮作業轉趨式微,本地紮作從業員現少於二十人,冒卓祺恐紮作技藝失傳。「現代嘅年輕人接受咗西方嘅文化,多過鍾意中式文化。」他慨嘆紮作已漸遭大眾遺忘,恐慶節文化亦隨之失傳。他認為要讓紮作如昔日般、回歸大眾的日常生活,才能活化工藝,若單純以興趣班、手工藝班等簡短課程,恐難以承傳。

冒又指,因內地紮作品價錢平,客人都選擇到內地訂購:「(客人)都係以價錢行先,唔係質量行先。」但其實香港出品比內地細膩,例如繪畫麒麟的鼻樑,香港師傅會為白橙底繪上黑邊、以勾畫鼻樑輪廓;又會再在黑邊外加一條白邊,令鼻樑輪廓在麒麟綠色的臉上更鮮明。但內地某些師傅則只會在麒麟綠色的臉上畫上一片純白色和橙色,較為簡單。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