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山徑磨損,除年月因素外,人為因素原來也是元兇。跑山活動頻密、偏愛另闢小徑,均會破壞山徑,增加跣倒危險。漁農自然護理署舉辦山徑維修工作坊,邀請市民參與山徑維修工作,希望行山人士享用大自然的同時,也為大自然出一分力。下一個工作坊將於今年秋季舉行,有興趣的市民可留意漁護署網頁。
十多名穿着運動服的行山人士冒着大清早的冷風,在攝氏僅數度的大帽山參加漁護署舉辦的山徑維修工作坊,帶同斧頭泥耙等工具上山,在計劃開闢的山徑上以紅旗標記,將原本「一開五」的山徑分岔路整合為一條主路,又就地取材,掘出泥中的大石頭鋪路。
郊野公園主任(中區)洪敦熹表示,行山活動頻密,有行山人士更喜愛另闢小徑。為提升市民愛惜大自然,漁護署於去年底與樂施會等慈善機構合作,分別在西貢雞公山和大帽山舉行五場山徑維修工作坊,共招募約八十名行山人士參與維修。
新加坡山徑專家林暉明受邀來港帶領工作坊維修山徑,指新加坡山徑多為坡度,香港山徑則多梯級,增加行山人士上下山的難度,認為相比八成市區化的新加坡,香港能維持七成面積為郊野公園,成績令人驕傲。有份組織工作坊的樂施會籌募經理黃玉閒表示,行山人士參與鋪設山路後,學會更加愛惜大自然,行山時也會特別留意不亂行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