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以色列因素

八十年代我在港大工作時,有一位訪問學人,持法國護照,操流利普通話,經常往返內地。後來以色列在香港設領事館,她便搖身一變為領事,而當時的總領事更是國際聞名的以色列情報人員。香港似乎便很久是中國與以色列交往談判的場地。可惜,自此之後,我們看不到香港與以色列有何來往。香港開始知道並與以色列科技有接觸的只是近幾年,相信不是特區官員的後知後覺,而是在珠三角地方政府與以色列開始多方合作之後,特區官員才聞風而動。

最近,珠三角的再工業化跟隨中央號召,開始發展創新科技,不是如香港政府只找幾間國際機構設些中心,做些宣傳便算,而是紮實地從產業轉型出發,由教育作根本的轉型。

以色列以科研創新聞名,但基礎還在生產、在工藝。珠三角便已引進以色列的技工學校和理工學院。在地方政府與企業層面,珠三角開展新一輪的學習和海外合作,集中於以色列和德國。在全國的層次,內地的企業也已蜂擁到以色列和德國投資、收購、合併企業。以色列的中國投資現在已僅次於美國,還剛在發展的初始階段。

對以色列來說,國小民寡,雖然憑藉猶太民族的團結、美國的資助,經濟與技術都十分突出。但若能加上中國內地這樣龐大的市場、生產和科研能力,便會是如虎添翼,創新科技將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而中國對以色列改變以往的粗放發展政策,得益更大。在這個過程中,香港能起甚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