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癌是本港第二大兒童癌症,初期徵狀輕微。兒科專科醫生指出,初期腦癌兒童只會頭痛、無胃口,部分因平衡力和視力受影響,行路「論論盡盡」,但他們年紀小,未能清晰表達,家長可能掉以輕心。醫生建議家長平日宜細心留意子女日常習慣,如持續出現異常行為,求醫時應仔細描述,以及早檢查和治療。有罕見病例因腦瘤生長緩慢,病童拖了五年始確診。
香港大學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醫學副教授蔣國誠表示,兒童癌症大致可分為白血病或淋巴腫瘤、腦腫瘤及實體瘤。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二○一四年數字,二十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確診廿八宗腦癌新症,白血病有四十二宗,四成六腦癌個案於一至四歲確診。
腦癌病徵與腫瘤生長位置有關,蔣國誠指出,大部分腦腫瘤生長於小腦或腦室附近,若體積太大或會阻礙腦脊髓液循環,引起頭痛、嘔吐、食欲不振等病徵,與腸胃炎、感冒相似,小童未必懂得表達,令家長難以察覺,「成人好容易講到症狀,但小朋友唔識形容頭痛。」若腫瘤生長於腦下垂體,接近雙眼神經線,有機會影響視力,例如視野收窄,「老師站在旁邊叫他,但他看不到。一般人向上望只需眼睛向上,但他要抬起頭。」亦會干擾雙眼協調,出現「鬥雞眼」及眼球顫動等,病童步行及日常活動可能較常跌撞。
蔣國誠說,比較罕見的情況中,腦瘤生長速度慢。有病童四歲起面部和嘴角間中輕微抽動,說話時句子簡單,表達混亂,父母一直未有特別留意,到病童九歲始確診為腦腫瘤。
若腦瘤一直生長,可致腦壓過高,病童或會突然流血、休克及死亡。治療方法包括手術切除、化療及放射治療。由於放療後遺症較嚴重,一旦腫瘤擴至大範圍腦部或脊椎才考慮採取。
蔣國誠提醒家長,要留意子女的日常表現,若發現異常情況持續,有機會由更嚴重疾病引起,應向醫生仔細描述,以助診斷,「家長最清楚小朋友,他們覺得不妥就是不妥。」
父母最大希望是孩子健康成長,但兒童成長過程,病魔或突然來襲,教不少父母感到束手無策。本版與不同專科醫生合作推出系列,本周為系列完結篇。
記者張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