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保卸責搞對沖 小恩小惠難安老

現屆政府上台前,多次煞有介事地以「一支筆、一本簿、一張櫈」深入基層,作了解民情狀,如今四年多過去,不僅施政承諾大多走數,即使少數政策有機會落實,也是取巧而已。以取消強積金對沖等小恩小惠作為拒推全民退保的遮羞布,正是最佳例子。

強積金推出的原意是為打工仔提供退休保障,可惜多年驗證說明,強積金蝕多賺少,手續費高昂,加上可與遣散費及長期服務金對沖,七除八扣後,根本不足以安享晚年。僅去年第二季,對沖機制已蠶食逾十億元強積金,施政報告提出逐步取消對沖可謂應有之義。可惜當局無力擺平資方反彈,只能提出「唔湯唔水」的折衷方案,除了未能令大部分打工仔即時受惠,更因為當局計劃降低長服金或遣散費作配合,被評為帶頭剝削,而首十年港府為僱主提供額外補貼,不但慷納稅人之慨,資方亦無可避免增加開支。儘管政務司司長張建宗聲稱有信心在下屆政府落實推行,但依然難掩兩面不討好的不堪事實。

其實誰都知道,要讓打工仔過一個較有尊嚴的退休生活,惟推行免審查全民退保一途,然而港府善財難捨,一味以「結構性財赤」甚至加稅恐嚇市民,即使多達九成民意支持仍決心與民為敵。多個社福團體炮轟港府在全民退保走數,可謂說出不少市民的心聲。迫於輿論壓力,當局不得不整色整水蒙混過關,取消強積金對沖固然是其一,推出有資產審查的「高額長者生活津貼」及取消俗稱「衰仔紙」的長者申領綜援安排亦是同類產物。問題是,前者將資產上限設在十四餘萬元,除非長者將棺材本散盡,否則難以符合申請資格;而取消「衰仔紙」不過是舉手之勞,當局甚至可減輕行政成本,連小恩小惠都談不上。

更受人非議的是,當局推出這些小修小補的同時,卻將領取長者綜援的年齡門檻由六十歲提高至六十五歲,美其名曰配合延遲退休年齡人口政策方向,鼓勵長者就業,實際上一廂情願,罔顧現實。正如立法會議員質疑,除了退休公務員可以無限「翻閹」,有甚麼企業願意聘請年過六旬的員工?當局不是自欺欺人、推卸責任是甚麼?

說來實在可悲,香港作為全球有數的富裕城市,至今依然沒有全面的退休保障,不少長者依然要靠執紙皮維生,簡直是恥辱。事實上,單是推行所謂的優化版長者生活津貼,當局每年便需額外付出七十多億元,已佔學者估算推行全民退保約三分之二支出金額,就連張建宗都承認結構性財赤可能提早出現。與其如此,為何不肯多行一步,研究全民退保融資方案?

港府坐擁金山銀山,卻一味視長者為包袱,還厚顏自誇推出小恩小惠是「用心良苦」,簡直不知羞恥為何物。說到底,當局嫌貧愛富,殘民自肥,大部分財政儲備都留來支付公務員退休金,恐怕這才是全民退保落實無期的真正原因。